村落依山而建,廊桥横卧,青山如黛,碧水长流,鱼翔浅底,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路面上,一辆辆巡逻的警用平衡车缓缓而行,成为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平安符号……
近年来,福建省寿宁县公安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防为主、以管为基、以治为要”,突出重点任务,强化协作配合,不断创新推进“生态警长”工作,全力构筑生态保护坚固屏障。
科技赋能,当好“生态卫士”
寿宁县下党乡是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每天游客如织、车辆川流不息。全乡土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有着大量珍贵文物、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等珍贵植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
“各位游客,游玩时请勿破坏景区生态环境……”漫步在游客如织的下党乡,这样的温馨提示声不绝于耳。
为守护好景区生态环境,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依托科技手段,通过智慧警务平台将辖区视频监控资源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警务室,采取无人机巡航、视频巡查、警力巡防等方式,构建“天、地、人”一体化巡防体系,全天候动态监管、巡防,全面消除景区动态防控盲区,提升景区科技防控水平。
今年以来,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联合下党派出所共出动警力176人次、警车53辆次,排查消除森林火灾隐患5处,有力维护了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宣防引导,突出“联动自治”
“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的下党乡村民靠山吃山,不加节制地伐木谋生,以致部分山体光秃秃一片。
法律意识淡薄是当地产生滥伐林木案件的重要原因。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下党派出所联合县法院生态女子巡回法庭成立“巡回法律服务点”,完善远程立案,开展无讼共建、开设“梦龙书吧”、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将法律知识传播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覆盖群众2.7万余人次。目前,下党乡已连续6年未发生滥砍滥伐等案(事)件。
8月3日,热心居民王某送来一只受伤的野生动物,希望下党派出所民警救助。民警联系相关部门对该动物进行专业救治,并在其伤情恢复后放归大自然。经专业部门鉴定,该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
近年来,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以全县林长制工作平台为基础,组建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构建“一警吹哨、全员呼应”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公开报警电话,开通绿色通道,开展部门联合执法31次,共救助猫头鹰、穿山甲等各类野生动物600余只。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在下党乡,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下党乡森林覆盖率达81%,下党村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并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聚力管治,实现“绿色共富”
宛如绸带飘在山间的修竹溪是下党乡的母亲河,发源于浙江省庆元县双溪山东麓。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因势利导,成立全省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盟驿站,建立“联管、联排、联宣、联查、联享”工作机制,生态保护合力进一步提升。
“前几年,非法捕鱼电鱼、非法采砂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群众钻了边界管理的‘空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机制建设不完善、管理经验欠缺,治理不够系统……”谈及几年前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寿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教导员吴学江感触很深。
勇于创新,打破生态保护省际边界的协作壁垒,如今,在党群连心路、省道S207路旁,一面面汇集“山、水、林、田、湖、草、气”等要素的“数字地图”矗立在绿水青山间,实现了生态要素“一屏展示、一网感知、自动预警”。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寿宁公安开展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配备专职生态副警长12名、生态警务助理51名、生态辅警16名,依法打击生态领域违法犯罪。
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寿宁公安在护航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带领下党乡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更多“绿色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2022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9元,是建乡之初的1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