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坚持党建引领,把“服务不缺位”作为第一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构建“和谐三江,平安三江”为目标,通过“三结合”全面优化旅游治安管理秩序,全力打造民族特色平安旅游“侗寨金名片”。
做强警网与群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一是构筑无缝网格。近年来,三江县公安局深入实施警网工程,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势,不断创新社区警务管理,对景区重要道路、出入口、重点位置进行实时监控,警务基础工作取得新突破,根据景区人员聚集场所、治安重点部位的实际,加大监控探头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对现有监控探头进行整合,科学调整设置位置,全部纳入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构建布局合理、无缝覆盖、高效实用的防范体系,实现对景区24小时不间断的网格巡控。截至2022年10月,全县安装社会面视频摄像头4.1万个,覆盖全县10个社区160个行政村,2022年,该局通过“天网”破案1000余起,效果突显。二是创新防范模式。近年来,三江县公安局不断探索巡逻防范新模式,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群居的实际,采取村村寨寨“亮警灯”模式,每日出动警力50余人、警车20余辆、红袖标60余人开展巡逻防范,将警车开到10个社区、160个村屯里,实现“屯警村屯、动中备勤”,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三是强化群防建设。将群防群治体系纳入日常工作中,做强“一警一网、一村一格”,借助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推动落实辖区160个行政村警务助理,实现有每个行政村有一名驻村警务助理,定期组织警务助理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延伸农村公安警务神经末梢,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坚持管理与打击相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一是加强场所安全检查。定期联合消防、安监、卫生等部门对农家乐、宾馆、民宿进行检查,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督促配备灭火器、应急灯、疏散指示灯等消防设施,对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农家乐、宾馆、民宿及时指导整改并下发《责任整改书》。同时,加强景区内从业人员、流动人口管理,召集各民宿业主进行旅客入住系统专业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指导,严格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坚决杜绝“不登记”、“一证两人”或“虚假登记”等问题的发生。二是书写“亲情边界”促和谐。三江县利用接边地区民俗相近的优势,积极深入沟通交流,以党委政府“搭台”,三省定下“民俗交际”建立“亲情边界”,把“亲情边界”建设提上一个新高度,用亲情交融书写和谐边界,促进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近年来,三江县公安局积极参与到“亲情边界”工作中来,与湘、黔周边七县建立联合党支部16个,签订《创建平安建设和谐边界责任书》、《省际接边地区山林土地水利权属纠纷调处协定》等。三是严打击景区违法犯罪。坚持实战导向,准确分析发案特点规律,发布警情预报,提出有针对性的打防管控措施,推行“一村一警”联系制度,在上级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在主要景点设立警务室,对游客遇到财物毁损、矛盾纠纷、紧急求助等案事件,积极构建警情快速响应机制,加大对危害旅游安全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好景区治安秩序。
夯实宣传与教育相结合,全力创优高效服务体验。一是加强外来游客安全教育。采取设立宣传台、张贴标语、播放广播等传统方式,在景区显著位置、复杂区域、重点地段,广泛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游客防范意识。同时,借助“程阳桥”微信公众号、景区微博、短信等平台,采取互动警务模式,及时发布景区人流、车流等预警信息,推送安全防范提示和文明道德宣传,解答游客提问和咨询,引导游客主动防范、文明旅游、依法维权。今年以来,该局民警通过向游客发放“社区民警联系卡”“警民联系牌”一万余张,积极举报敲诈勒索游客违法犯罪线索,有效维护旅游景区治安环境。二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教育。定期组织景区管理人员召开工作会议,结合典型案例,深入讲解加强景区治安管理、严查违规经营及安全隐患等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防因管理不到位,导致各类案件纠纷及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同时,积极搭建警民“指尖”服务连心桥,广泛建立管理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派出所”,定期发送警方提醒、景点安全防范等信息,切实提升了景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三是加强经营业主管理教育。主动对接街道文化、宣传、卫生、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定期召集辖区民宿、农家乐经营户负责人,召开场所行业管理会议,引导、规范营业者依法经营,并与业主签订《规范旅游景区治安秩序承诺书》。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结合景区发生的相关案事例,深入浅出地向从业人员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经营者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合法经营和文明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