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新闻中心  >  政法新闻  > 正文

高擎公平正义天平 擦亮司法为民底色

人民法院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年01月12日 10:14     来源: 法治日报    作者: 张晨   
法治日报 · 张晨  |  2022-01-12 10:14

  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一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锻造过硬法院队伍

  现在拨通昆明铁路运输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会听到这样的彩铃:“昆明铁路运输法院提示您,请勿违规干预和过问案件,请勿请托说情、打探案情、插手案件办理,请勿私下约见办案人员,否则我们将如实记录报告,感谢您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设置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宣传提示彩铃这一做法,在多地法院得到推广应用,构筑起一道提示廉洁司法的“防火墙”。

  2021年伊始,党的百年华诞在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全国铺开。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筑牢政治忠诚、优化政治生态,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纯洁政法队伍,坚定整治顽瘴痼疾、维护公平正义,大力弘扬英模精神、树立新风正气,不断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取得了一大批政治、法律、社会三效统一的实践成果。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用生命筑起了捍卫司法公正的精神丰碑;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原庭长杨军,用生命诠释了不忘初心使命的铮铮誓言……英模精神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中传承,激励广大法院干警实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随着教育整顿向纵深推进,建章立制工作也坚实开展: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十个必须”》,让执行工作“必为”事项和“严禁”事项得到进一步明确;下发指导意见,从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条线指导、加强立案监督、提供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全国法院整治年底不立案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一道道“制度防线”贯穿教育整顿始终。

  2021年岁末,最高法举行新任职干部宪法宣誓活动,铭记宪法誓言,不负使命重托——这是人民法官在宪法前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人民法院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以果敢的态度、从严的举措、必胜的信念,扎实深入推进法院队伍教育整顿,让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熔铸在每位干警心中。

  司法为民彰显担当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初心和底色。

  “决不让‘立案难’反弹回潮!全面整治年底不立案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决不姑息!”

  “执行案款具备发放条件的必须15个工作日内完成案款发放,要让真金白银以最高效率装进当事人口袋!”

  “让老百姓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不伤和气地解决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村村可解。”

  ……

  这些都是人民法院暖民心、纾民困、解民忧、顺民意的庄严承诺。

  2021年3月1日,全国首例高空抛物罪案件宣判,被告人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先后将两把菜刀抛至楼下,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2021年4月9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终审判决,对滥用人脸识别说“不”,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2021年11月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呼某作出破产裁定,这是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件重整案,标志着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开始进入司法运行阶段……

  从一系列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人民法院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典型案例之外,规范性文件也在密集出台:

  2021年1月20日,最高法出台意见,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设立少年法庭、配备专门员额法官、专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确保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优先保护。

  2021年3月4日,最高法向全社会郑重宣布: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百姓打官司“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的出台,保障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增强人民群众诉讼便利,提升审判质量效率,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让天涯化为咫尺。

  “我的养老钱被借走10年还要不回来,现在人找不见,电话也打不通,原以为起诉后要等很长时间,没想到通过网上调解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

  2021年10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法官的耐心引导下,79岁的孤寡老人李某通过手机登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见”到了身在静宁县看守所的被告人,双方就债务问题达成调解协议。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累计在线调解案件2437万件,调解量年均增长率达85.6%。2021年在线调解案件量突破1000万件,诉前调解成功案件604.55万件,在线音视频调解量占比从2018年的0.17%提高到现在的27.45%。

  现在,6.1万家调解组织和25.4万名调解员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工作,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3万件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每分钟就有50件成功化解在诉前。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已经成为联动力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调解资源最丰富、诉调对接最顺畅、深受群众欢迎的强大平台,成为中国法院向世界展示的一张“金名片”。

  一项项高质量服务举措,让老百姓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营造法治营商环境

  “没有你们,这次我们的公司可能就倒闭了,太感谢了!”

  2021年11月16日,在收到执行案款后,甘肃某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通过电话对甘谷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频频致谢。

  在这起关系到小微企业生存的执行案件中,甘谷法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兑付,及时帮企业渡过难关,成功打响该院“高效为民办实事”集中执行专项行动的“第一枪”。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人民群众寄予的新期待,人民法院重任在肩。

  回眸2021年,人民法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坚定不移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强化司法服务,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法院一项项扎实举措稳步推进,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各地不断创新举措,以法治护航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围绕增强民营企业家安全感、依法促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创造、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司法服务工作机制等,提出18条意见,为安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推出暖企惠企安企六项新措施;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办理,市场主体反映问题渠道越来越畅通……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循法而行,保护生态。

  2021年5月26日,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昆明开幕,会上,“绿孔雀公益诉讼案”“大象旅行团”备受瞩目。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目标,提出了环境司法的三大原则、四大措施和三个着力点,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贡献“中国经验”。

  截至2021年11月,全国法院共设立2149个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人民法院在健全环境司法工作机制方面的“中国经验”,正在为推进国际环境法治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9月25日上午,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在昆明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揭牌。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实施《关于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改革创新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十六条措施》,为云南法院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能力和水平提供规则指引,也为云南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发挥示范作用提供智力支撑。

  2021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对外发布,以实现禁止令保全措施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性、及时性保护和对侵权行为的震慑作用,统一法律适用,丰富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制度体系。

  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

  新的一年,人民法院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民族复兴进程中谋划和推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