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小网格”筑牢“大平安”


中国警察网讯 划分小网格,构建微单元,实现大平安。近年来,贵州黔西南公安把守护平安的触角延伸到最前沿,全面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用一张张“小网格”兜起关于安全问题的大事小事。 群众报警求助,包村民警直接从村里出警,刚放下电话不久,民警就已经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需要办理户籍业务,只需打一个电话便有民警“上门服务”,发现安全隐患,随手拍一张照片发送到“微警务”群中,马上便会收到反馈…… 在黔西南州,“一村一警”已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该模式不仅夯实了乡村治理基础工作,克服了警力少、辖区点多面广的局面,而且有效解决了村居见警率不高等问题,把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在工作中,民警将反诈宣传、禁毒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等工作融入到进村入户当中,利用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提高群众安全意识,更好地服务百姓。 黄锦邦是望谟县公安局易打派出所二泥片区的网格民警。从事社区工作3年多,和其他网格民警一样,要不时进村入户,做好网格信息情况统计,检查村里安全隐患,联合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开展巡逻防控……“网格民警凡事都要主动一点,尽可能多把事情做到细致极致,这样才能把小矛盾、小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黄锦邦的工作心得,也是望谟县所有网格民警的共识。 今年3月,望谟县易打镇居民韦某良的儿子韦某将印有“一心为民 排忧解难”的锦旗送到了民警黄锦邦手中。 原来,黄锦邦在工作中得知辖区一70多岁的老大爷韦某良没有户口,便立即上门调查核实。后经过了解得知,韦某良早年一直在外漂泊流浪,直到2021年3月,其家人才打听到他的消息将他接回家中。黄锦邦在核实清楚情况后为韦某良办理了户口,解决了大爷及其家人的一块心病。 网格民警还以“微警务”为支撑,不断落实利民便民措施,全州6000余个“微警务群”已成为网格民警的“千里眼”“顺风耳”,形成全民参与充实网格力量的治理格局。 黔西南公安深耕“网格警务”,集中整合城区派出所、重点乡镇派出所、农村边远乡镇派出所网格化治理资源,探索推进中心派出所建设,在编制有限、人员不增的情况下,解决了网格警力匮乏、分散作战、忙闲不均、警种壁垒等问题。 构建“中心派出所”这一网格化治理“中枢”,是黔西南公安强化网格警务力量的创新举措。 百德镇和马马崖镇是典型的边远乡镇,兴仁市公安局从警力、人口、警情、治安形势等多个维度,科学调整2个派出所现有网格布局,将马马崖派出所整合至百德派出所。 同时,将刑警、特(巡)警、交警下沉到中心派出所补充网格警力,由中心派出所统筹管理、指挥调度、严格考核奖惩,构建了权责统一的运转体系,巡逻防控、矛盾调处、基层基础、应急处置、打击整体效能上得到了大幅提升,辖区网格化治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