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电诈嫌疑人:这份“兼职”难以承受


“2020年的春节,本是热热闹闹的过年期间,却半路杀出个新冠病毒……如果我能在疫情前每次发工资都不出去消费,不做月光族,就不用因为花呗、信用卡还不上,而做个啃老族。人生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一定要活好当下,珍惜眼前。” 这段话,来自一名诈骗犯罪嫌疑人的日记。 2020年8月7日晚,一辆由河北省石家庄市驶来的列车缓缓驶入兰州站,首批37名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甘肃省兰州市。办案民警说,在石家庄落网时犯罪嫌疑人并不以为然,等列车快到兰州时,他们开始紧张起来。 “别告诉我爸妈” 24岁的女“经理”晶晶今年24岁,家在农村的父亲做着摆摊的生意,母亲在北京照顾她姐姐的孩子,16岁就辍学的她一直跟着表姐外出打工。起初晶晶在一家制鞋场上班,要强的她换过很多工作,在2020年3月的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一条招聘信息,底薪3500加提成。晶晶立马向这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没多久她就接到了面试邀请。 晶晶到了这家公司后,一位姓高的总经理接待了晶晶,简单的入职手续后晶晶就成了这家公司的客服。她说,拉一名客户进群就能有5元的提成。 7月下旬,晶晶优秀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高总”的赞赏,她顺利的被提拔为“经理”。成为“经理”后晶晶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向“机器人”上传数据,并把“机器人”筛选后的数据分发给3名“组长”。 其实,这个“机器人”每天都在疯狂的向外打着电话,一天10万条电话后“机器人”会筛选出有效的“客户”信息。等晶晶把这些信息交给“组长”后,客服部的“客服”开始忙碌起来。晶晶的工资也慢慢变高。 “我想给我姐姐打个电话,我想给我姐姐说不要把这件事告诉我爸爸妈妈,我不想叫他们担心,我害怕坐牢……”说到这里晶晶啜泣起来。 “有时,客户接到电话直接骂我” 常被人骂的“客服”小娟在2016年毕业后家人给她找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但小娟对家人的安排并不满意,工作辞了又换,换了又辞。 同样,小娟在网上看到了招聘客服的信息,有过客服经验的小娟顺利进入了这家公司。简单培训后,小娟拿着“组长”给的“话术本”打起电话来。 打一个电话邀请对方加微信群就能有5元钱的提成,小娟最多时候一天能打100多个电话,“话术本”小娟已经倒背如流。 小娟说,我的目的就是混个工资。有时,客户接到电话也会直接骂我。 “或许,以后也不好找工作了” 今年5月份,21岁的小张去参加了朋友的饭局,饭桌上小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坤哥。俩人加了微信后坤哥邀请小张来他的公司上班,坤哥说这家公司他是负责人。小张本来找了一份网络老师的工作,但是,在坤哥热情的邀请下小张还是去报道了。手续都没办,小张就在这家公司人事部门入职了。 入职后的小张就接到坤哥甩来的某招聘平台账号,小张需要每天在网站上发布信息招聘“客服”,期间她还收到坤哥的指示,只招聘短期客服。 小张在成功的招聘了2名客服后坤哥又有了新指示,邀请小张加入微信群审核优质客户。微信群内“客服”会发来“客服”与客户的聊天记录截图、微信转账截图、支付宝转账截图、朋友圈截图给小张审核。 小张的家庭管教很严,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说起自己的将来,她哭了出来:“小小年纪就蹲过监狱,或许,我以后出去也不好找工作了……” 小编语: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分工日益精细化,出现了大量“工具人”,如有人周旋于各大招聘网站,发布模棱两可的招聘“兼职”消息,实则是盯上了“应聘者”的“伪实名”电话卡,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通信支持;有人对公司运作“情有独钟”,频频组织“伪法人”注册公司、开办对公账户,为诈骗提供资金结算渠道;有人奔波于各大银行,作为“伪持卡人”进行职业代开户,用他人银行卡来流转洗钱。而这些年轻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兼职”等各种名头引诱成为帮凶,有的最终被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还影响了征信及就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