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痕迹检验30年的他,日常工作什么样?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多年来,甘肃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痕迹检验技术支队支队长李敏刚不断攻克刑事痕迹检验难题,抽丝剥茧还原案发现场原样,助力侦破大案要案无数。 术业专攻30年 1991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李敏刚加入公安队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刑警,从事痕迹检验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为攻破命案积案,李敏刚带领团队对未破获的命案积案一一梳理,比对了千枚指纹。那些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案件,破案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李敏刚身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领域“领头雁”,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再难破也要破。 凭借多年的痕迹检验经验和超出常人的恒心和毅力,李敏刚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侦破了数百起重特大案事件,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铁一般的证据链条,同时完成数千起刑事案件的检验鉴定,鉴定结论准确率达100%。 破大案也搞科研 “这批油一定有问题,就连缉毒犬的鼻子也不灵了。” 2001年6月,甘肃公安缉毒部门查获一起疑似溶有海洛因的汽油混合物173.4公斤,由于技术原因无法确定汽油中是否藏匿毒品。 为了确认海洛因是否可以融入汽油内再加工提取,李敏刚反复探索实验,一天24小时几乎都在实验室,最终得出海洛因可以利用汽油进行运输的结论。 结论认证后,“1·18”利用汽油进行毒品海洛因走私、运输的特大跨国案件成功侦破。 “汽油能藏毒,那其他液体呢?”凭借多年的痕迹检验,李敏刚以汽油内藏毒运毒为牵引,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实验,整日闻着化学液体挥发出的有毒气体。 经过长达6年夜以继日的实验,团队的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被公安部列入“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引导计划”。 2007年,这些成果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李敏刚带领的科研团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课题科研成功后,李敏刚将科研成果撰写成册,为全国打击液体藏毒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共产党员就该冲锋在前 李敏刚办公室有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类现场勘查检验仪器,一有任务背上箱子就能走。 “能让李队长出现场,肯定是大案子。”李敏刚的同事说,普通的案发现场各市州自己就能勘验,疑难复杂的案件才会请他。 小村里,一处凶杀现场,受害人躺在血泊里。当地公安机关无法现场勘验,李敏刚接到通知便拿起勘验箱和同事迅速奔赴现场。 李敏刚带着相机先拍照取证。在确保不破坏现场的前提下,他还要尽可能地快,避免现场被破坏。 像这样的勘验现场,在李敏刚的从警生涯中早已屡见不鲜,但他始终标准不降、劲头不减。虽然年近五旬,但拼劲不亚于年轻警察。 作为一名党员,他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这一行太重要了,案子破不了对受害人无法交代。” “痕迹检验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可能影响整个案情的走向。我不可能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死者不能开口说话,那我就是死者的发言人。”说起痕迹检验的每个环节和步骤,李敏刚一脸严肃。 30年坚守在痕迹检验一线,李敏刚用一日日的辛劳付出,证明着对公安工作的热爱。他说:“这份工作虽默默无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每一次突破都得到国家的肯定与鼓励,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