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砺警心 勇担当办实事
包头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中国警察网讯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早部署、早谋划、早落实,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同公安交管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党史学习中领悟为民情怀,进一步激发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智慧与热诚,用一项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诠释包头交警坚守初心、矢志为民的政治品格。 持续推动延伸下放,实现“就近办、便捷办”。按照“向基层下放、向一点集中、向边远延伸”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的将交管业务下放至各交管大队、车管分所、智慧岗亭和社会服务站,在城市26个重要网点建设智慧岗亭,打造“马路边车管所”,形成了辐射周边群众的交管服务圈。 持续改革窗口服务,实现“一次办、马上办”。协调税务、邮政等单位进驻车管服务大厅,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条龙”办理违法查询处理、车驾管、交税、保险、快递等多项业务。与9家医疗机构实现体检证明联网提交,18类业务一证办,普通业务一窗通办,全窗口电子支付缴费,实现“一次排队、一次受理、一次办结”。 持续深化“互联网+交管服务”,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研发全区首家交警手机APP,具备违法处理、路况查询、“一键挪车”等18项功能,为107.4万台次车辆提供了便捷服务;在全国率先成立道路交通事故远程定责中心,实现83%的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办结;开通运输车辆通行证互联网办理渠道,做到即申即办。目前,“互联网+”服务平台总用户突破两百万人,大量交管业务的办理由“面对面”变成“键对键”。 持续深挖服务潜力,实现“延时办”、“随时办”。着力填补“八小时工作制”外的“盲区”,延伸车驾管业务服务时间。全市各车管服务窗口采取“错时办”延时服务,实行全天候自然“闭店”的工作模式;建成全国首个马路边24小时不打烊的“无人车管所”, 15项交管业务在几分钟内即可自助办理,增设12台自助体检机,驾驶人体检、换证实现一站式办理。 持续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主动办、上门办”。主动为包钢、北重、一机等大企业的“供应链”、“营销链”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深化拓展“亮身份、当楼长”和“24小时警局”工作机制,建立“网上枫桥微警务”工作模式,民警既入户也入微信群,实现了便民服务、隐患排查、安全宣传、协同共治“零距离”。构建122接处警“两级”回访模式,从第三方的角度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警情回访满意率提升至95%以上,最大限度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打造“流动车管所”,上门服务农村牧区,宣传、服务“双管齐下”。 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实现“规范办、用心办”。创新推出以虚心、耐心、细心、爱心、热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服务理念,建立迎请、叫号、微笑、站立、呈送、延时服务“六项”服务规范,推动全市公安交管车驾管服务窗口服务群众工作全面提升、全面升级,打造规范、便民、高效的服务窗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提升车驾管窗口服务形象,收到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在近期包头市公安系统 “十佳惠民工作”评选活动中,包头交管支队的5项惠民项目在78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占20个入围项目的1/4,内容涵盖事故处理、车驾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问计于民等多个方面,其中,“远程定责2.0版”入围全市公安机关“十佳惠民”工作,荣获优秀奖。参评项目在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内蒙古法制报、包头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展播,全方位、多角度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包头公安交管支队“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决心和“为民服务”的成果。 今后,交管支队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创新求实诠释为民情怀,用心、用情做好“交通参与者的代言人”,以为民服务解难题、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放管服”改革再深化、服务水平再升级,实现人民群众更满意,充分彰显公安交管部门关注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点、痛点的时代担当和改革精神,以党和人民满意的新业绩新形象迎接建党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