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民族风俗特点,秉持矛盾纠纷“就地解决”理念,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接地气的“土味”调解法,让和谐“枫”景遍地生花。
“双语”调解拉近警民距离
在册亨县公安局岩架派出所,既懂法律知识,又能说一口地道的布依语,这能让民警辅警在调解工作中事半功倍。册亨县岩架镇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聚居镇,辖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8%,部分布依族群众只会说布依语,汉语沟通存在较大困难。针对辖区特点,岩架派出所采取多元双语调解法,用汉语、布依语“双语调解”模式服务布依族群众,让纠纷止于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今年5月,家住洛达村的黄大娘认为潘大爷在地里种植的茶籽树超过分界线,占到了自家的土地,一气之下将潘大爷家的十几棵树苗拔除。双方因此发生口角纠纷。得知情况后,岩架派出所民警陆恩杰立即上门组织调解。“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互退一步,有话好好说。”在陆恩杰一口流利的布依语开导下,黄大娘愿意赔偿,双方达成和解,并签下调解协议。
“布依族民风淳朴,很多矛盾发生后,我们用布依语跟他们交流,当事人就把我们当成自家人,只要协商结果公平,都会讲理配合。”陆恩杰介绍,今年以来,岩架派出所依托“双语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2%。此外,岩架派出所还将双语服务延伸至走村入户的安全宣传等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拉近警民距离。
“和事佬”助力一调到底
扛着队旗、拿着大喇叭、戴着红袖套……在安龙县笃山镇拉坡村,一支由警务助理、网格员、护林员组成的“高山布依”义务巡逻队每日准时集结。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他们逐渐成为辖区治安巡逻、安全宣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是调解矛盾纠纷时说得上话、劝得住人的“和事佬”。
因人情熟、威信高、经验足,“高山布依”义务巡逻队往往能够抓住不同人群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将矛盾化解。11月初,拉坡村村民韦某想重新修建房屋,在挖地基时,邻居韦某某认为施工区域占到了自己的土地,双方因此争吵。作为“高山布依”义务巡逻队的队长兼警务助理,罗国刚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往现场,同时联系社区民警和距离较近的队员联合调处,经过2个小时的劝说,矛盾双方达成和解。
如今,巡逻队里像罗国刚一样的“和事佬”有25名,他们活跃在一个个矛盾纠纷现场,以德为范、以理服人、以法止争,有效调处矛盾纠纷,今年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44起。
“就诊式”服务形成合力
“警察同志,她不准我去看娃娃,这根本就不合理,麻烦你们跟她讲讲……”近日,兴义市公安局桔山派出所接到吴先生报警求助,称其与王女士离婚后,对方不允许自己去看望孩子,双方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了解情况后,桔山派出所民警将双方带回派出所调解。在“融合联动”指挥部,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工作人员与民警一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由原来的“独自撑篙”,到现在的“众人划桨”,在桔山派出所,多部门“融合联动”调解已经成为化解辖区矛盾纠纷的常态。今年4月,桔山派出所主动汇报协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派出所设立基层治理“融合联动”指挥部,由综治中心牵头协调司法、妇联等12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入驻派出所、一体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调解、一体稳控”。
“‘融合联动’指挥部入驻派出所,联合办公不仅实现了各职能部门之间资源共享,联动更加密切,还能及时与群众对接了解调解需求,有利于形成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处置。”兴义市桔山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主任杨孔说。
桔山派出所所长宋瑜介绍,“融合联动”工作模式运行以来,有效缓解了辖区民生求助与矛盾纠纷等非警务类警情占比高、警力不足等问题,让警务人员有更多精力回归到维护辖区治安和打击犯罪的工作中。截至目前,“融合联动”指挥部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起,化解率达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