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要求“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日前召开的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掌握群众急难愁盼,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民安、护民利、惠民生等工作,努力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放眼今日之中国,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奋斗景象。岁末年初,本网记者深入大漠戈壁、海上孤岛、深山老林,感受各地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挺膺担当、为梦想拼搏的生动实践。大家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向前、主动作为,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扎实做好保障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探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玉龙号”公益“小慢车”——
“连心车”·“便民车”·“致富车”
新年刚过,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被沿线群众亲切地称为公益“小慢车”的“和田玉龙号”列车,从新疆和田站出发前往乌鲁木齐。列车行驶平稳后,车厢里的流动“小巴扎(‘巴扎’是维吾尔语词汇,意为‘集市’)”开始啦!
“玫瑰馕,好吃的特色玫瑰馕!”“巴旦木营养价值高,大家随便尝!”“纯手工木碗,大的小的都有,大家快来买!”……车厢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不少乘客围观。
车厢巡视、治安防范、安全宣传、服务旅客……此时,值乘这趟列车的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库尔勒公安处乘警迪里亚尔·皮尔东化身“金牌导购”,在开展日常巡乘的同时帮助群众在列车上售卖特色产品。
近年来,库尔勒铁路公安处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联合“和田玉龙号”公益“小慢车”客运班组、检车班组,着力打造“初心巴郎(‘巴郎’是维吾尔语词汇,意为‘小伙子’)”爱民为民特色党建品牌,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心助农等公益活动,架起乡村振兴“连心桥”,用心用情托起偏远地区百姓稳稳的幸福。
让农户安心售卖农产品
由和田至乌鲁木齐的7556/7557、7558/7555次“和田玉龙号”列车,每天相向开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全程1960公里,有23个停靠站点,用时约32小时,是目前新疆运行时间最长、票价最低的一趟列车。列车由库尔勒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民警负责值乘。
为助农增收,“和田玉龙号”列车允许沿线各族群众在列车上出售自家的农产品。良好的列车秩序,是铁路沿线农户在公益“小慢车”安心售卖农产品的保障。
针对值乘的列车运行时间长、站点多、旅客普遍防范意识较弱,列车上旅客纠纷易发的实际,库尔勒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全面加强列车上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化解,成立了“列车调解委员会”,邀请广大旅客担任执法监督员,持续开展“法治宣传上列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他们举办防盗反诈讲座、提供法律咨询5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7万余人次;提供爱心帮扶160余场次,帮助旅客挽回经济损失30万余元。
另据介绍,库尔勒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还选聘党员、律师、教师、高校学生等担任“列车义警”,参与列车巡视、法治宣传、秩序维护等。2024年以来,“列车义警”帮助乘警妥善化解旅客之间的矛盾纠纷160余件,有效提升了列车群防群治水平。
成立“流动巴扎”服务小分队
迪里亚尔·皮尔东告诉记者,每逢丰收时节,铁路沿线农户会带着自家产的农产品,登上“和田玉龙号”公益“小慢车”售卖。
“我们因势利导,推出公益助农机制,选拔4名精通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的乘警,成立‘流动巴扎’服务小分队,为各族旅客提供双语翻译、反诈宣传、农产品讲解服务。”库尔勒铁路公安处处长周金豹说。
自2021年设立“流动巴扎”以来,“和田玉龙号”公益“小慢车”已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上百万元。2024年以来,沿线居民在“流动巴扎”售卖自家产品的销售额持续攀高。
对南疆沿线群众而言,“‘和田玉龙号’公益‘小慢车’不仅是‘便民车’,更是‘致富车’‘连心车’,是经济社会发展、奔向富裕生活的历史见证。”“和田玉龙号”列车长坡拉提汗说。
当前,库尔勒铁路公安处正结合岁末年初治安形势特点,深入开展“冬季行动”,聚焦乘客及售货农户需求,秉持“平安共建、打造精品”原则,把解决旅客纠纷、优化为民服务作为着力点,持续提升旅客及沿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深度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记者朱祥明,通讯员武陇慧)
倾听一位守护小青岛八年的社区民警内心独白——
“扎根海岛,惟愿潮平民安暖”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村民带来什么?能给小青岛带来哪些改变?”8年前,作为小青岛社区警务室第九任社区民警,张锐这样问自己。
如今,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进入冬季,山东乳山小青岛的牡蛎迎来了最肥美的季节,也进入产销旺季。2017年张锐驻岛后,与村党支部班子积极谋划,发挥小青岛周边海域盛产牡蛎的优势,推出了“蚝门盛宴·阿蛎郎”牡蛎品牌,扩大海上牡蛎养殖面积3000亩,并提出了“牡蛎+旅游+健康+文化+电商”产业发展理念,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小青岛是一座岛,面积0.45平方公里,只有100多名常住居民。如今,威海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海阳所派出所副教导员张锐已经在小青岛社区警务室驻守了8年。
冬季的海面,虽有太阳高照,但依旧寒风刺骨。当记者乘坐的快艇抵近小青岛时,张锐早已等候在码头上。
最长的一次在岛上住了两个多月
“小青岛上只有一个村庄——小青岛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岛上现有户籍居民348人,目前常住人口仅100多人,以老年人居多。岛屿周边海域盛产牡蛎,是岛上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谈起这个岛,张锐滔滔不绝。
小青岛位于乳山市乳山口港南的海域中,由南北两个相连的龟形小岛组成,通往陆地的轮渡两天才有一班。
就在这样一个远离陆地的弹丸之地,张锐默默守护了8年。
8年间,张锐先后700余次登上小青岛,最长的一次在岛上住了两个多月。
走进小青岛村,沿着村里曲折的小巷,张锐七拐八拐走进一处小院。
“于奶奶……”推门进屋,张锐迈步走进东侧卧室,抓起炕上老人的手说:“手这么凉,注意保暖啊。”“你那么忙,不用总到我这里来。”老人紧紧握着张锐的手,不舍得松开。
1998年春天,第一任驻岛民警冯随新了解到村里老党员隋竹芹与双目失明的女儿于秀奎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从此以后,冯随新将老人的冷暖挂在了心头。
27年间,驻岛民警轮换了九任,照顾老人的担子也传递了九次。2017年,张锐上岛,接过爱心接力棒。如今,隋竹芹老人已经去世。于秀奎双目失明生活不便,张锐隔三岔五去看望她,细心地为老人准备新鲜水果、蔬菜和各种日常用品,照顾老人起居。
受海岛交通条件限制,小青岛一辆机动车也没有,日常巡逻全部靠双腿。“环岛一圈4.2公里、5500步。”环岛的小路曲曲折折、坑洼不平,记者踉踉跄跄,张锐却健步如飞。
18时,海岛上夜色阑珊。巡逻一圈回到警务室,张锐走进厨房,开火、添水、下面。不一会,滚烫的鸡蛋面出锅,驱走了张锐和记者的满身寒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时,小青岛的村民和大海一起入眠。张锐习惯性地拿起手电开始夜巡,“每天晚上都要转一圈,不转完这一圈回去也睡不着”。
接力发展让海岛旧貌换新颜
小青岛村每户耕地不足0.2亩,曾经不通水、不通电,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乳山曾有“宁坐三年牢,不嫁小青岛”的说法。
27年间,在一任任驻岛民警的努力下,小青岛铺设了海底供水管道和海底输电管道,结束了不通水、不通电的历史。37户渔民办理了渔家乐营业执照,推出了“小青岛一日游”旅游项目。
“张警官,我过来给你报个喜!”张锐刚走出警务室,一名村民便迎了上来。
“是不是牡蛎卖出去了?”张锐笑着问。
“真让你说中了,你帮忙联系的那家电商已经下订单了。我过来就是告诉你一声,太感谢了,帮我解决大问题了!”
利用小青岛海岛风光和牡蛎养殖的优势,张锐依托乳山市海阳所镇“网红”直播基地——创星孵化中心和网络平台“赶海网”推介小青岛,将小青岛打造成集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渔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印记旅游岛”。因发展成效显著,小青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
2024年,张锐被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获颁“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张锐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小青岛的守望者,我将扎根海岛、以岛为家,用忠诚与奉献守护海岛安澜。惟愿潮平民安暖!”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记者李嘉庆,通讯员徐骙涛)
走进塔河绣峰林场里只有一名民警的“亚峰警务室”——
这片森林里,目光所及全是故事
2024年11月26日,犯罪嫌疑人刘某来到黑龙江省塔河县绣峰林场,打算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度过余生。然而,在到达的第一天,他就被塔河县公安局瓦拉干派出所民警郑亚峰戴上了手铐……
从1986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绣峰林场,郑亚峰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山林和这里的人们。如今,他还有3年就要退休了。郑亚峰说自己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就想着站好最后一班岗。
冬日寒风里,已经是满头白发的郑亚峰警容严整,站在只有他一个人的“亚峰警务室”门前,眺望着远处冰雪覆盖的密林群山和近处炊烟袅袅的山沟沟,满怀深情地说:“这片森林里,目光所及全是故事……”
足迹踏遍辖区每个角落
绣峰林场1191户、3110人,郑亚峰全部熟知。十多年的户口变动历史信息,他也全部准确掌握。现在的他,每周至少走访50户,不断更新着基础数据。
绣峰林场落实生态修复工程后,山上住户被动员到山下镇里居住,绣峰派出所也与瓦拉干派出所合并,绣峰派出所撤编,按规定只能留下只有一个人的警务室。局领导找担任绣峰派出所所长的郑亚峰谈话。领导说得清楚,撤编了,只留一个警务室。郑亚峰之前担任所长,显然不能留在山上当“片警”。
郑亚峰没有马上回答。绣峰林场的大山、密林、没有搬离的居民,散落在民居上空的袅袅炊烟,甚至在他身边摇头摆尾的小狗,都让他割舍不下。
于是,郑亚峰请求留在山上做一名“片警”,他“能够撑起一个人的警务室”。
局领导于心不忍:“让你这所长干‘片警’,不公平。”
郑亚峰说:“当所长还是做‘片警’只是职务上变化,这有什么关系呢?服务对象还是留在山上的居民。现在这种情况,我留在山上最合适了。”就这样,2019年1月,“亚峰警务室”正式成立。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我是大山的儿子,辖区群众就像我的家人一样,能为辖区群众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整日奔波在深山密林之间,郑亚峰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
李盛洪夫妇已近80岁高龄,小儿子先天性脑瘫,生活无法自理,郑亚峰一帮就是十几年。李大爷说,就没有亚峰不办的事情。
搬到山下的王奶奶“有个不争气的儿子,天天喝酒胡闹,谁也管不了”。没办法了,她“只能把在山上的亚峰喊来帮忙”。
15年前,郑亚峰的妻子调回县城教书。妻子劝他离开山沟沟回县里工作,郑亚峰始终没有答应。妻子懂他的心思,更懂他对绣峰林场那片土地的牵挂。
多年来,郑亚峰先后获得“全省公安系统十佳爱民模范”“全省基层最美民警”称号,并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岁月带走了郑亚峰的青春,却从未带走坚守和挚爱。
一个人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虽然干着平平淡淡的工作,但我觉得我的警察生涯也算圆满!这片山林,见证了我的一生,我想站好每一班岗,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郑亚峰说。
前段时间,两名刑满释放人员归来。因为长期服刑,他们归来后与人无法正常交流,甚至和家人都关系紧张,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这时,郑亚峰出现在了他们面前,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引导他们与绣峰林场的居民交流,两个人生活起居逐渐步入正轨。他们会在郑亚峰夏日执勤的时候,给他送去冰棍;他们会在郑亚峰加班的时候,给他送去方便面和火腿肠……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老母亲来到派出所,还带来了一面锦旗。老人握着郑亚峰的手说:“您为我们孩子做的所有事,我们都知道,感谢您真正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就是因为这些故事,我舍不得离开这里。”郑亚峰说,“未来3年,相信还会有很多故事,我会珍惜接下来的时间……”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记者冯锐、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