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可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平安中国建设中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的关键变量之一。为此,要正确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的最新进展,真正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于平安中国建设全过程,才能不断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演进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这一论断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的又一次突破与创新,标志着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张力的新指引。
面对百年变局与风险叠加的时代语境,平安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强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指导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其自身的内涵也不断实现突破和创新。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列为“五对关系”之首,标志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初现端倪。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统筹发展和安全首次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战略对位,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相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构成的三维战略坐标系。这次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这一论断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进步的最新成果。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提出到“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论断,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是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导平安中国建设历程的全面回顾与理性反思,“也”字的嵌入至少表达了三重理论张力,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其一,“也”字的嵌入重构了平安中国建设的价值序列。它实质上构成对传统安全观的批判性超越,揭示了平安中国建设进程中存在价值排序的阶段性特征,即在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特定发展周期内,安全要素不能被置于发展优先原则的派生性地位,必须形成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其二,“也”字的嵌入指出了平安中国进程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理念。“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从政策表述体系考察,“也”字的嵌入与“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这一平安中国建设内涵中的“更加”形成语言学层面的对应关系。“也”字界定了安全要素的基础性地位,而“更加”则勾勒出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两者共同构成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基石。其三,“也”字的嵌入优化了平安中国建设的均衡机制。“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强调了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动态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其逻辑在于,安全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更是发展质量的评价参数。面对全球风险社会的复杂挑战,这一论断为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通过建立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均衡机制,防范重发展轻安全的系统性风险,避免泛安全化对发展的抑制。
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安中国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压力和挑战。深刻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与平安中国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核心密码。
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型安全议题的涌现,使安全的内涵从传统领域向全要素、全过程拓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安全思维定式,将安全要素嵌入发展规划全流程,形成安全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种价值导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又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要求,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设定了兼顾安全与发展的价值基准。
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外部环境看,全球权力格局正在加速重构。从内部需求看,人们对安全的认知已从传统安全范畴扩展至非传统安全领域。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呈现出跨界性、传导性特征,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合型风险。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这一基本原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象化为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关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安全也是硬道理”的认知变化,反映了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从系统论的视角观察,平安中国建设不是孤立工程,而是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统筹发展的资源集聚效应与安全的风险防控功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可验证的理论支撑。
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实践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要素深度融入发展规划的战略框架,构建起发展和安全协同增效的动态平衡机制。在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实施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制度性耦合,以发展成效巩固安全保障基础,又通过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发展连续性,形成具有韧性的社会治理结构。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提供的实践路径,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中居安思危的预防理念,又运用现代治理技术构建起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在政策工具创新与制度框架完善中实现平安中国建设的效能倍增,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
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深化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平安中国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必须进一步深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理论认识,加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转化,最终形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这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
突破传统安全观的思维定式,在国家更加安全上重点发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意义在于突破传统安全观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通过构建发展和安全的制度性协调架构,既能在资源分配层面达成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又能在风险管控层面形成发展成果与安全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使国家既能依托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又能通过高标准安全保障开拓发展潜力。在国家更加安全上重点发力,一方面,需要借助新型基建同步强化产业链稳定性和重点领域安全基准,运用数字化治理手段开展发展参数与安全系数的协同监测。另一方面,要构建跨领域安全预警与经济质量评估的联动机制,推动国家安全体系从应急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增强应对复杂安全风险的综合能力。
治理矛盾风险源头,在社会更加有序上深化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矛盾和安全风险源头的系统性治理能力。当发展不均衡与安全保障缺位产生叠加影响时,往往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和秩序紊乱。通过将安全考量纳入发展决策全过程,可以建立社会安全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利益协调机制等环节注入安全预案。这种理念转型推动社会秩序建设从结果控制转向过程管理,从强制约束转向弹性适应。在社会更加有序上深化推进,特别要注意,在经济领域层面,需统筹反垄断监管与重点行业安全准入,防范资本异常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文化领域层面,应融合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夯实社会共同价值基础。
重构国家治理转型路径,在治理更加有效上创新突破。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治理效能的机理在于重构了国家治理的范式转型路径。传统治理体系中发展事务与安全事务的分割管理,导致政策协调成本过高。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安全与发展的双向评估,实现了治理方式的创新突破,即所有发展规划必须经过安全可行性论证,所有安全政策需要评估发展适应性。在治理更加有效上创新突破,需要建立多维评估体系,同步监测经济增速与安全系数波动,对重大项目实行全流程风险防控。这种治理转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能显著增强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优化安全与发展关联机制,在人民更加满意上精准施策。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源于其优化了安全与发展的价值关联。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发展成果普惠与安全责任共担联动起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期待。在人民更加满意上精准施策,首先,需要建立公共政策的安全评估机制,确保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兼具服务品质和抗风险能力;其次,通过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再次,构建数据安全与便民服务的融合机制,实现数字赋能与隐私保护的双重保障。
(作者分别为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