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事眼里的女汉子,一个人一台车就拉够了交通运营管理团队6人的冬奥补给物资,连许多男同事都自叹不如。
她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记者的贴心人,交通出行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详,做到细致温暖。
刘红梅,女,43岁,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昌平交通支队回龙观大队信访办公室民警,2010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多年的军人生涯让她养成了雷厉风行、勇于担当的性格。
2021年10月,交管部门在筹备入驻场馆的交警推选时,刘红梅主动报了名,审核培训通过后,2022年1月4日进入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担任现场交通指挥主管,负责媒体班车服务保障、应急事件处置、日常交通组织和秩序管理等工作。她是北京市交管系统进入冬奥闭环指挥交通55名交警中唯一一名女交警。
3月4日是冬残奥会开幕的日子,为了更好的服务冬残奥会,他们交通团队的6个人一大早就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她今天负责查看媒体班车站牌儿的倒改情况、看看是否有遗漏,排查标志标线是否缺损,要求增设的无障碍通道是否完成,考核志愿者对残奥会车证辨识的情况。她说:“必须要给残疾人运动员更细致一点,每一个细节要想得很周到,比如说坐车无障碍车,要更多的关心,想的更细致一点,让他们感觉到很温暖。”
细节决定成败
她所负责的主媒体中心,是媒体记者和转播商办公地点,也是班车枢纽,共有22个站台、39条线路,24小时运营。记者从签约酒店在这换乘前往各个比赛场馆和运动员村,再从各个场馆回到这报道赛事,然后再回到记者签约酒店。因此,这里是所有冬奥场馆中闭环最早、运营时间最长、班车线路班次最多的地方。从冬奥会期间日均接待媒体6000多人,到现在冬残奥会日均接待1000人,她每天都要在场馆周围的3条道路上巡视,走上2万多步。据她介绍,“为了做好交通组织,不知道编写了多少遍这个运行计划,有60多页,非常细。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想到头里,媒体这个班车来了以后,或者是提前到了或者晚了,班次太多了,又太密集,这条路不够停怎么办?绞尽脑汁的去把时间运用好,密集时15到20分钟一辆班车,每个人上车要需要几分钟,我们都要算出这个时间。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可能会有出入,又每天去统计各个领域和媒体人数,每天把班车表发到主媒体中心群里,让每个人及时的知道,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
她的工作琐碎不说,还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每天都要核对比赛安排、班车发车表,检查场馆周边交通安全,交待志愿者需要注意的细节,按她的话说,这两个月时间把去年一年的话都说完了。
舍小家顾大家
虽然,刘红梅在别人眼里是“女汉子”,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2021年5月因颈椎问题她做了手术,仅仅恢复了五个月,克服了术后恢复期的不适、把正在初三学业关键期的孩子交给家人,立即奔赴新的岗位。目前颈椎上还有两根钉子没有取出,经常伴有镇痛,每次转头只能转45度。
从1月4号冬奥安保正式进入闭环阶段,为期三个月不能回家。没想到在大年初一,也就是距离开幕式即将开始还有三天的时候,她姐姐告知孩子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紧急手术。不担心、不着急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疫情期间,医院不能陪护,14岁的男孩子独自一个人面对。得知孩子手术一切顺利,她终于舒了一口气,心也踏实下来。第二天夜里,儿子给她发来了信息说:“妈妈我醒了,没事,还有比我更小的,我要给他们做榜样。”
专业让生命重燃
就在孩子做手术的当天晚上,刘红梅依然坚守在主媒体中心值班,路上巡视时突然接到通知,说有一名志愿者突然晕倒,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怎么喊也听不到。“当时,我就赶紧联系医疗官,告知病人状况、地点,然后把志愿者赶紧抬到场馆。”由于刘红梅及时到场联系抢救并依据以往医生的经验对志愿者进行了一些先期处置,最终这位突发心脏病的志愿者转危为安,据急救医生讲如果再晚会,这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交警这个职业,就一定要尽职尽责”,这是她工作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