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虽不满两年,他却以一双“鹰眼”守护站区平安,以一颗“热心”温暖万千旅客。
2025年春运期间,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西站派出所民警吕庭皓日均步行三万多步,连续处罚违法扰序人员70人,帮助旅客找回数码设备15部、行李物品5件,挽回经济损失6万余元,收获感谢信10余封。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旅客在寒冬里触摸到的滚烫温度,翻开他的“春运日记”,一幅幅画面迎面而来……
“鹰眼”下的秩序守护者
凌晨4点的候车大厅,吕庭皓的巡逻脚步声总比首班列车更早响起。面对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高峰,他练就了“一眼识隐患”的本领。春运期间,他精准查处扰序人员70人,有力维护了车站的治安秩序。“别看他年轻,眼睛毒得很!”队长饶强竖起大拇指。
春运期间,吕庭皓不管是站序维护,还是为民服务,他的身影忙碌地穿梭在候车室的人潮中,他用实际行动帮助万千游子平安踏上归家的旅途,永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他对“平安春运”的执着坚守。在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1月28日,地下通道需要加强巡逻”“2月3日,二楼进站口安检区需要加强盯控”……
天津西站出站口位于负一层,出站通道南北贯通,到了冬季异常寒冷,尤其是深夜,即使穿上厚厚棉服,冷风也会往脖领里钻。而夜晚10点到次日凌晨到达天津西站的列车比较多,春运期间经常出现大客流,彼时公交地铁大多已经停运,一些“黑车”揽客人员借机在出站通道非法招揽旅客,严重扰乱旅客正常出站秩序,这给执勤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每次队长分配岗位时,吕庭皓都会主动提出值守地下通道岗位,“队里我最年轻,火力壮不怕冷,而且我是新民警,脸儿生,那些揽客的不容易认出我。”队长为了照顾他,要给他调配到别岗位,他却总能找到拒绝的合适理由。1月29日,吕庭皓凭借对天津西站地下通道监控死角的精准掌握,与队友采取警便结合的方式进行蹲守,一举查获多名长期盘踞的“黑车”揽客人员。看着深夜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最后一名旅客平安出站,即使双手冻得通红,双脚已经有点麻木,而他内心的暖意却涌上心头。
守护旅客平安出行的“贴心人”
“警官!我女儿玲玲离家出走,独自坐火车到天津,一会就从天津西站下车出站,请您务必要找到她,她还是未成年人!”2月3日,电话中传出李女士哽咽的声音。接报后,吕庭皓立即赶到站台,早早等候列车的到达,根据玲玲的信息,吕庭皓很快从人群中找到了她,吕庭皓向她表明来意后,耐心地安抚她的情绪,将其带到派出所。
当得知玲玲还没有吃饭,吕庭皓给她买来了面包和牛奶。起初,玲玲对民警十分抵触,经过吕庭皓的劝导,玲玲最终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独自外出寻找网友的危险性。当李女士接到吕庭皓的电话后,一颗悬着的心最终落地。看着玲玲一家三口坐上返程的列车,这一幕也定格成这个寒冬最温暖的画面。这样的故事在吕庭皓的春运日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坚信,“警徽的重量,就是百姓托付的分量”。
在他随身携带的装备中,除了警用装备,竟还装着充电宝和手绘的“站区寻物地图”——标注着遗失高发区域和商户联络方式。正是这张地图,让他创下单日找回3台笔记本、5部手机的纪录。“他找东西像‘破案’,但安慰人时又像自家弟弟。”收到跨省寄回行李箱的刘先生,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00后警察的春运算法”
在吕庭皓的“春运日记”里,藏着一套“算法”:“为患病旅客开辟绿色通道可以节省10分钟”“为视障旅客联系接送可以避免磕碰风险”……这些看不见的“数据”,构成了他心中更温暖的平安公式。
1月15日上午,旅客王女士与儿子乘坐D6次列车到达天津西站,准备换乘接续列车。刚下车的王女士突发身体不适无法行走,站台客运人员见此情况后,立即与其儿子将王女士扶至二楼B20检票口附近的座椅上,并向民警寻求帮助,吕庭皓到场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指导客运工作人员提前开辟绿色救助通道,疏散现场围观群众,并询问王女士有无疾病史。医护人员到场后,吕庭皓将王女士情况向医护人员进行了介绍,帮助医护人员将王女士抬上担架,一路护送上救护车。当日下午,吕庭皓接到王女士儿子打来的感谢电话,其母亲因送医及时,目前身体已无大碍,病情在进一步观察中。
从晨曦微露到星月交辉,吕庭皓的执勤日志里写满了“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当被问及高强度工作是否疲惫时,他指着警务室墙上“服务无止境”的锦旗笑道:“旅客把西站当成临时港湾,我们就要让这个港湾永远安全、永远温暖。”在万千归乡人的记忆里,那抹穿梭不息的藏蓝,早已融为天津西站最安心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