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公安局渤海派出所民警来到梅坑生态园开展巡逻,对前来露营的游客进行安全提醒:“大伯你好,你在这露营,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还有不要下水游泳。” 这是渤海派出所日常生态警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景宁县位于浙江南部,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境内千峡湖水库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水域面积达36.72平方公里,其周边的渤海镇、九龙乡、郑坑乡依山临湖,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然而,这也吸引了不法分子,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盗伐珍贵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渤海派出所所长吴长青介绍:“野生动植物、渔业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守好一湖碧水、万顷青山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渤海派出所持续加强与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对危害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行为保持严打态势。通过持续推进“昆仑”专项行动,采用“传统 + 科技”“人力 + 情报”的多样化侦查模式,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强化网上巡查,积极发动群众举报违法犯罪线索,有效拓宽了线索来源,引领打击工作不断深入。今年以来,渤海派出所已破获涉野生动物、非法捕捞、盗伐林木等案件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收缴电瓶、野猪夹等作案工具若干。
打击违法犯罪只是手段,预防才是关键。为此,渤海派出所积极组织警力深入辖区林场、旅游景区、村落等重点区域,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以案释法等方式,向群众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识别和举报非法捕猎、交易行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同时,构建了“基层派出所 + 千峡生态义警”联合治理模式,吸纳护林员、渡工、农电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入巡查队伍,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开展生态巡查工作。
今年以来,渤海派出所共出动警力数百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联合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等力量,开展联勤巡查行动8次,排查库区码头垂钓点、涉林涉野生动植物资源重点场所45处。
在每年3月至6月的禁渔期,渤海派出所充分调动千峡湖生态义警队伍开展护鱼、野生动植物保护巡逻、宣传等工作,在热心沿湖村民、护林员以及国控集团护鱼队等义警队成员的积极帮助下破获非法捕捞、非法狩猎和盗伐林木等系列案件,在渔业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月,在辖区炉西峡,有人非法猎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不像”(中华鬣羚),民警迅速侦查并抓获嫌疑人,日前,该嫌疑人因涉嫌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罪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月14日,辖区梅坑村上西自然村一棵400多年伏倒的南方红豆杉树干被锯断盗走,渤海派出所民警通过现场勘查、走访,最终抓获林某某等6人,并追回被盗的南方红豆杉木。野生南方红豆杉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其保护意义重大。
护航生态发展就是带动经济的发展,渤海镇于2024年成功创建4A级景区镇,千峡湖水质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与垂钓人员前来,也吸引了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产业。渤海村在建水上运动中心,每年举办的垂钓节活动还吸引了全国赛事在此举办。当地居民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生意现在越来越好,每年餐馆营业额最少有200多万,这离不开优质的生态环境改善,来自全国各地的垂钓人员与游客都有。”梅坑村姐妹溪鱼馆老板叶卫仙高兴地说。
“自然生态好,为养殖中蜂提供了极其丰富且天然无污染的蜜源。”千峡山土蜂蜜经营负责人周志伟介绍道。在九龙乡,众多农户家养蜜蜂,民警还指导蜂农安装报警器,辖区未再发生蜂箱被盗案件。
从科技巡查到精准打击,从常态宣传到全民共治,渤海派出所以“打击 + 巡查 + 宣传”三位一体的模式,织密了护鱼、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让生态警务助力共富警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