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龙泉市每年都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从头开始、幸盔有你”校园交通安全竞赛活动,南秦小学年年名列前茅,学生和家长头盔配佩戴率每次抽检都在99%以上。
而这一切,都与学校的一项“传统”有关。早在1995年,龙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联合南秦小学创办了丽水地区第一所“少年警校”,把交通安全带进了小学校园。如今,28年过去了,这所“少年警校”不仅成为了南秦小学的“办学特色”,也成为当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群防群治的“金字招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
起源
51岁的龙泉市公安局民警季松元是“少年警校”的发起人,也是南秦小学的首任校外辅导员、法治副校长。而他创办“少年警校”,源于一个构想。
1994年,正值交警大队迁址,新办公楼正好位于南秦小学隔壁。那时的南秦小学位于城市西郊的主干道旁,校门正对着马路,每天车水马龙,学生平时上下学总是要横越马路,安全隐患巨大。
“每天早上路过学校门口,总是惊出一身冷汗。”季松元当时是一名工作不久的年轻交警,心思比较活。“有次在杂志上看到,外市有学校开设了交通安全课程,我就想,能不能借鉴一下,让学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于是,他找到了学校领导,谈起了自己的想法,恰好学校也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双方很快达成共识。
1995年9月,第一期“少年警校”正式开班。考虑到学业等多方面因素,最终仅从四年级挑选了49名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成为首批学员。
之后,每周季松元都会来到南秦小学,给 “小交警”们上交通安全课,带领他们训练队列和交通手势操,偶尔还组织“小交警”开展路面执勤。这些“小交警”们也会把学到的知识教给身边的同学和家人……
28年过去了,南秦小学的校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学校搬了新址,季松元也已调离了交警岗位,但“少年警校”的传统依旧被延续下来,每年的学员名额从最初的49人逐步扩编至758名,几乎囊括了四、五年级全体学生,教育训练的内容范畴也从单纯的交通安全法规向其他法律法规延伸,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将安全理念传播到了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中。“少年警校”建校至今,南秦小学未发生一起涉及“小交警”的交通事故和交通安全责任事故。
延续
刚到校门口,只见校门两侧长达40多米的接送等候区前,8名“小交警”站姿笔挺,正在站岗执勤……这是 “小交警”执勤岗,由平时表现优秀的“少年警校”学员轮流担任,除维持上放学秩序外,还要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以及各种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进行检查、劝导和纠正。
在校门口待了40多分钟,期间不断有学生或步行,或搭乘家长的汽车或电动车上学,但未发现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龙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曾莉挺也忍不住为学生的表现点赞:“他们做得太好了,不愧是‘少年警校’培养出来的。”
对于“少年警校”,曾莉挺的感情很深厚,因为他曾是第二期学员。他至今仍旧记得,他和同学在季松元的带领下,穿着“小警服”到市中心指挥交通,给往来的三轮车师傅发放交通安全传单。“当时就觉得很酷,也就坚定了成为警察的梦想。”
重回“少年警校”的曾莉挺也带着特殊的任务——作为“特邀嘉宾”给学弟学妹们上一堂安全教育课。“我打算跟他们聊一聊防溺水,毕竟夏天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块必须重视起来。”
随后在五(1)班的教室里,他的生动讲课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气氛活跃,“小交警”们纷纷举手互动,发言踊跃。“看到他们,就想起当年自己参加‘少年警校’活动的样子。”曾莉挺感慨道。
拓展
2021年,剑池派出所民警游昌华接过“接力棒”。如何守好“少年警校”这块“金字招牌”,使之发扬光大,成了他思考的问题。
在游昌华的尝试下,“少年警校”在延续原来交通安全宣传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拓展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防诈骗、防溺水、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社会上关注什么,重视什么,我们就给孩子们讲什么,让安全理念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少年警校”的基础上,游昌华还组建了一支由33名学生组成的“木头人与小卫士”法治宣传队。在开展法治宣传的同时,“小卫士”们也纷纷成为“热心人”,主动做好事。就在前不久,“小卫士”们曾帮助一位患者找回了遗失的医保卡。
“‘少年警校’办学的初衷,不仅是培育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也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充满正能量,对社会充满感恩的人。”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还专门为1-6年级学生编写了一套《少年警校校本课程》教材,将安全、文明和礼仪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2018年11月,龙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和当地教育部门联合成立了龙泉市少年交通警察学校,并面向城区七所小学吸收500多名“小交警”,开展为期一周的交通安全专题培训活动。自此,“少年警校”也从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了整个龙泉市的德育品牌。
“曾经,‘少年警校’在我心里播下了法治的种子,至今都在影响我,也希望它的办学初衷能一直延续,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曾莉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