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钱清派出所与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分局衙前派出所积极沟通、务实合作,不断拓展边界警务内涵,创新实施包含人口管理、警情联动、侦查协作、交通管理等八大类15项协作事项的“815”边界警务协作机制,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做到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形成区域共治合力,让边界安全更上一层楼。
实有人口数据共享 迷路老人安全回家
不久前,衙前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一位老人在中纺城附近走失,根据路线和时间推测,老人已经到了钱清辖区内。
由于区域范围广、地形复杂,加上老人行动轨迹不明,寻找难度极大。此时,衙前派出所迅速与钱清派出所取得联系,启动边界警务合作应急机制。双方通过共享监控资源,对老人走失地点周边的道路、村落进行全面排查;同时,组织巡防警力在边界区域进行搜索,并发动当地群众提供线索。
经过多方数小时的努力,终于在104国道与群贤路口找到了迷路的老人。当老人被平安送回家人身边时,家属激动不已,更是对边界警务合作的高效与暖心表示由衷感谢。
“我们这里离杭州近,跨区域通勤人口多,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繁复,潜在的风险隐患自然比较多。”钱清派出所副所长李叶锋说道。
自今年上半年建立“815”边界警务协作机制后,钱清派出所与衙前派出所就实现了实有人口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更新流动人口登记数据。双方能迅速查询到流动人口的身份信息、居住轨迹和从业情况等,有效解决了以往信息不通畅、管理有盲区的问题。
建立24小时联络群 迅速破获盗窃案
6月24日晚上10点,钱清派出所接到杭州萧山衙前派出所紧急协查通报,称一名嫌疑人在衙前盗取自行车后,正往钱清方向逃窜。
依据“815”边界警务协作机制,接报后,钱清派出所立即响应,组织警力展开追踪。值班人员第一时间调取沿途监控,对嫌疑人的逃窜轨迹展开细致排查,看到嫌疑人最后步行出现在钱清地铁站附近。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值班民警立即推断被盗车辆可能被遗弃在附近,并将该线索同步至协作工作群。
与此同时,巡逻队员迅速响应,以地铁站为中心,对地铁站周边停车场、巷道展开搜索,仅10余分钟,便在地铁站附近的角落发现被盗车辆。钱清派出所随即联系衙前派出所,完成涉案财物移交。不久后,嫌疑人也被萧山警方成功抓捕。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一起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在萧山地区作案后逃至钱清辖区。钱清派出所依据侦查协作机制,迅速展开联合侦查。双方警力共享线索,对犯罪嫌疑人的逃窜路线和可能藏身之处进行分析研判,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行踪,并将其抓获,按照既定的协作机制,将其移交给衙前派出所处理。
两起案件的快速处置,都是“815”边界警务协作机制高效运行的有力体现。据李叶锋介绍,为了实现高效协作,双方派出所建立了24小时联络群,确保任何紧急警情都能第一时间传达并响应,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从“相邻”走向“相融” 共筑平安和谐防线
“自机制建立以来,两方派出所通过制度化的协作框架,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将行政边界线转化为融合共治的安全防线,实现警情处置无缝衔接,效果显著。”据李叶锋介绍,双方派出所不仅建立了24小时联络群,还制定统一的应急处置预案,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警情,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协同流程。同时,通过共享实时监控资源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边界区域的全方位动态监控,为警情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815”边界警务协作机制清晰界定了人口管理、警情联动、侦查协作、交通管理等八大类15项协作事项,构建了“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指挥协同、响应快速”的运作模式。
有数据显示,自合作机制建立以来,累计破案15起,查获23名违法犯罪人员;边界地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显著降低,盗窃、斗殴等案件的数量同比下降10%;调解跨市纠纷10余起,在跨区域人员查找、案件侦办协作、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边界区域治安防控能力,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有了直线上升。
一直以来,柯桥公安在现代警务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和服务民生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警务效能,“815”边界警务机制就是其中一项创新举措,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层警务保障。接下来,柯桥公安还将继续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不断深化技术难题攻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