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浙江省温岭市公安局太平派出所社区民警潘福清在参加完所里的早会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警务室,带领辅警、义警深入小南门村村民家中,了解掌握城村两改情况。这是该所“三警”融合发展守护辖区太平的情景。
太平派出所紧紧围绕“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开辟“主防”新阵地,打造平安新格局,先后获得“全国模范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等荣誉85项,谱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太平”华章。
十人一义警,守万家平安
老俞是太平派出所的“邻里守望”志愿者,邻居老李是她的关注对象。今年2月份,老俞发现平时微信步数从不落后的老李居然破天荒地没了步数,打电话也没人接,机警的他立马拨通了社区民警蒋阳庆的电话。好在民警赶到及时,爬墙架梯进入房内,将倒在家中神志不清的老李送往了医院,这才将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邻里守望”,是太平派出所近年打造的群防群治新品牌。该所从邻里关系入手,倡导“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理念,组织发动了3500多名志愿者组建邻里守望队伍,让他们成为社区共治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及时雨”。
“以前每到晚上放学时间,这条路车多、人多,非常不安全,现在看到警察在执勤,我们也感到很安心、很放心。”在温中实验学校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张先生说。
该所针对辖区内学校多、学生多的实际,制定“一校一策”,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室+学校+护村队+家委会+平安志愿者”的群防群治护学模式。14个社区警务室和16支护村队的130名队员联勤联动,200余名党员教师和300余名家委会成员踊跃参与,协助学校保安人员维护秩序,身着红马甲的“红星护学队”,成为太平“平安校园”创建的一张特色名片。
该所还构建太平义警队、护村队、义务反诈劝阻队等形式多样的共建共治模式,群防群治力量达到15000余人,占辖区人口数的10.27%,实现了“十人一义警”,他们是太平派出所保证“平安不出事”的底气。
有事找村警,深入群众心
社区有格,格中有警,“有事找村警”逐渐成为太平群众的第一选择。
莫超一是太平派出所社区民警。5月30日中午,老莫找来一架梯子登上了房顶,在村民家里的房顶上顶着烈日当起了泥水工。事情的起因是辖区里两位阿婆,因为屋顶界限问题心中有怨,常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派出所。老莫多方沟通,找到问题症结,还把调解室开到了屋顶上。
几十年来,太平派出所始终深耕社区警务,拥警入村,依托14个警务室,27个网格,创新推出“一室一品”服务品牌和网格村警12345工作法。做实党员民警兼任村社党支部副书记,并赋予网格辅警警务指导员身份,组织民警辅警走进社区、沉入网格,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形成了“村村有警、周周见警”的社区警务常态。
该所聚焦警情这一社会治安的“晴雨表”,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突出“打防化转”,实现警情案件降得下,非警务警情转得出,无一起转化升级。在此基础上,严格落实省厅“三解”工作法,在所门口、“三解”工作室门口公布所长、教导员电话号码,24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投诉,抓实源头治访、开门接访、实效息访,实现了涉警情处置、案件办理、场所管理的信访投诉零发生。
时时有“云警”,服务零距离
除了“义警”、“村警”,太平派出所还打造了“云警”。
智能化综合指挥室、智安校园、防溺水预警、“迷途候鸟”数据模型等智慧化安防体系的建设纷纷在太平落地,打造了集感知、预警、处置于一体的科技围栏。
居民王女士举家长期工作生活在澳大利亚,因工作需要需户籍地派出所出具一份证明,正当她为回国取得该证明发愁时,社区干部告知其可以手机扫码加入派出所的“云枫”警务室网上办理。通过指导,王女士几分钟时间就通过手机办理好了,材料直接邮寄到家。
该所更将数字化、智能化运用在社区警务,建立“云枫”警务室,组建了14个社区圈、180个交流群,目前入群人数达10万余人,基本覆盖了辖区的各行各业,也连通了辖区的家家户户。
在交流圏开辟了每周警情、工作动态、法治教育、防范知识、网上受理、共建共享等栏目。通过“云枫”警务室,加强社区民警与群众的互动,发布预警信息,推送法律知识,开展防火、防诈、防溺水等方面的宣传,收集群众诉求、意见,24小时为群众提供网上公安业务咨询、预约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平台可以出具出租房屋登记、流动人口申报及其他便民服务,实现全天候、零距离、键对键的服务响应,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太平’两个字,写在我们所的名字里,更刻在我们全体民警的心里。太平故事还在继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将不忘初心使命,守护万家太平!”太平派出所所长李国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