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扎根基层,靠前服务群众;冲锋一线,全力打击违法犯罪;坚守岗位,忠诚守护一方平安。他们是中国人民警察!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藏蓝色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金色盾牌闪耀。他们用辛勤付出筑起群众的“安全感”,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不一样的“警察故事”,向每一位平安“守护者”致敬。
“从警后,我见到了最清澈的眼神”
讲述:泾县公安局民警潘涯磊
世界上什么样的眼神最清澈?在我2021年5月所拍摄的一组“团圆行动”照片中,我发现了迄今为止,我所拍摄的所有人物中,情绪最饱满也最深邃的眼神。
2021年5月25日,我跟随刑侦大队团圆行动小组前往上海、义乌、台州跟踪寻找31年前在泾县走失的男童—“蹦蹦”。
第一站是在上海,我第一次见到了“蹦蹦”的父亲老周。老周似乎对行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很熟悉,一眼就认出了我这个新面孔。从对话中得知,自老周离开泾县以后,小组寻找老周的次数已经不下于10次,可面对民警的每一次询问核实,老周总是特别认真,总能挤出时间,总是西装笔挺……
民警:“你再想想?”老周:“好,你等等,我想想……我打个电话问下我老婆吧……”询问的过程中,老周的眉头没松过,可能是生怕自己一松开,31年前的记忆就会出现纰漏,给民警找“蹦蹦”带来困难。民警做好的笔录,老周会小心翼翼地看,哪怕文化水平不高。一切工作做完后,老周才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这次有希望吗?”此时的老周,眼神里没有任何中老年人该有沉稳,似乎更像一个孩子,有点慌乱,又带点希冀。
告别了老周,我们奔赴义乌、台州核查疑似“蹦蹦”的男子线索,最终成功找到“蹦蹦”。同年6月29日,我们在泾县公安局组织“团圆仪式”。仪式计划是8点30分开始,可就在我7点40分下楼准备拍摄事项时,我发现老周已经站在局大门前了,手里举着当年寻亲的广告牌。我忍不住说:“老周,还早,进去等等吧。”老周答道:“31年都等了,我不想再等了。”当时,我的心里好似有种“咯噔”声。我与老周相对无言,但老周的眼神与上海时见面相比,多了种些许坚毅,又多了一种释然。我匆匆找出相机,远远的给他拍了一张,但眼神里的情绪我始终无法用手中的机器将他表达出来,甚为遗憾。
当日8时30分,“蹦蹦”来到公安局门前,老周的亲属们一拥而上,抱着“蹦蹦”失声痛苦,哪怕从未谋面,泪水早已模糊了他们的视线,激动使得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打量这个走失31年的孩子。但老周面对自己朝思暮想的“蹦蹦”,反而显得格外冷静,老周拉着“蹦蹦”的手仔细打量他手上的胎记,看完手后又盯着“蹦蹦”的脸,想从脸上查找出31年前的痕迹。此时的老周,眼神里又是什么呢?激动?怀疑?我无法得知,或许这个31年来破灭过无数次希望的男人,这一次是真的不想再失望了。
随后,我们赶到了会议室正式举行仪式,当话筒递到老周面前时,我第一次看到老周情绪失控。是的,没有眼神,我无法读到其中的情绪,但我相信,这一刻他的眼睛里全是喜悦。
(潘涯磊拍摄的“蹦蹦”父亲老周)
“一夜救了5个人,这种自豪感只有警察才有”
讲述:九华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刘博洋
2022年大年初三,我和同事在所内值班。18时许,我接到110指令:一对夫妻带了一个4岁男孩从天台进入未开放区域,因积雪太深,道路陡峭湿滑被困,请求民警帮助。我和同事立即携带装备和物资出动,同时联系本地蓝天救援队。我打电话给当事游客,让他们不要着急,原地不动等待救援,根据游客发来的定位,我和同事交流,分析从花台景区上山救援,道路较为平缓。救助队员们联系花台索道工作人员,紧急启动索道,并驱车沿盘山公路下山来到花台景区,与蓝天救援队队员一同乘坐索道上山。
营救的路上,我们又接到另一起求助报警,游客顾某和女儿因积雪过深被困花台正顶,我们兵分两路分别救助。由于九华山连续降雪,花台栈道往天台方向的小路积雪超过小腿,且山路一侧就是悬崖,救援的同事们只能互相搀扶,手脚并用,向游客所在位置搜索前进。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搜索后,我们找到了被困的一家三口。我和同事将携带的食物、水递给这对夫妻,帮他们穿上大衣,抱起男孩,喂他吃饼干喝水。稍微休整后,我们为两人装上了防滑鞋钉,轮流抱着男孩,按原路返回。回程路途依旧艰辛,我带着绳索走在最前面找到固定点绑好绳索,后面的队员和被救助的游客拉着绳索小心前进。到了花台索道上站时,另一路救援人员已经将被困母女接到索道上站。最终,我们将这5名游客平安送到山下街区并妥善安置。
目前,我已离开派出所岗位,但那个雪夜我从未忘记。今后,我将继续为守护九华山平安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博洋工作照)
“当上警察,才知道‘谢谢’的分量”
讲述:蚌埠市公安局蚌山分局民警王芮
2021年冬天,我被派到隔离小区封闭执勤。到第4天时,我执勤的10号楼有一例确诊患者,2月底单元楼便进入全封闭状态,我和街道工作人员李姐承担着上门送菜的任务。下午4点刚过,运送物资的面包车就开到小区门口,一袋一袋码得整整齐齐。27层,98户,286个人,一袋对应一户,准确无误。清点完毕,我和李姐穿起防护服、带起护目镜、口罩、手套和鞋套,开始送菜之旅。
作为内勤民警,我平日接触的都是报表台账的工作,猛地一下接触现场,心里还真有点打鼓,好在李姐看出了我的担忧,“小王芮别怕,只要防护到位就行,你站在我身后。”李姐安慰着我。我们推着推车挨家挨户送菜,送到3楼时,听到了响彻楼道的哭闹声。随后,只见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急匆匆打开门,“警察同志,你们可来了,我家儿子奶粉快喝完了,我要出去给他买奶粉。”“你别慌,现在是特殊时期。要不这样,我们送完菜就给你解决,我把号码留给你,有事你就联系我。”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返回1楼时,天已经漆黑,护目镜因为呼吸早已蒙上了一层雾气,头发上的汗珠不停下滴,穿久了防护服也快喘不过气,不过好在一天的任务圆满结束,可301住户的奶粉还没解决。
因为执勤我无法离开岗位,我便让同事给孩子买来几袋奶粉。可在送菜之外的封控时间里,奶粉要怎么送上去呢,我盯着阳台望了半天,突然闪过一个主意。于是我联系301住户,让他从家里放条绳子下来,我把奶粉挂在绳子上,他拉上去。虽然是个土办法,但这很快捷。我注视着奶粉渐渐被拉了上去,终于松了一口气。
“谢谢啦!谢谢民警同志!”就在我要转身离开时,楼上传来那男子的声音。我心头一热,一身的疲惫瞬间消失殆尽。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谢谢”的分量。
(执勤点灯火通明,王芮与同事坚守岗位)
“警察,原来可以温暖一座城”
讲述:阜阳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民警姜允蕴
我在入警之前,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踏踏实实服务3年多,之后通过省考加入公安特警。要想从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蜕变成能应对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女汉子”,我深知要走的道路异常艰,值班备勤、巡逻防控、党建台账、活动安保、防疫支援……每一项任务,我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圆满完成。
今年夏天,我与同事在路面巡逻防控时,收到辖区群众捡到的包裹。经现场清点,包内除了1400余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外,没有其他有效身份信息。我们从包内一条保险信息得知失主王某为石家庄人,并与所在地警方取得联系,几经辗转最终联系上失主,但其已返回石家庄。我通过快递的方式将包寄回,包内现金通过微信转账归还失主,失主收到丢失的包裹和现金后非常激动,发微信向我称赞阜阳的法治环境真好。得到群众的认可,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转眼入警已8年,有过眼泪和荣誉,有过温暖和关爱,回首再看时,内心感激警察这份职业给我这样特殊的经历和磨练,使我能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未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特警之路,且行且珍惜。
(姜允蕴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