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安徽省六安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大别山家警”工作站民警及村干部的见证下,叶集区柳树村两名因宅基地纠纷发生冲突的七旬老人达成和解,双方子女代表签署协议,就边界调整、医药费赔偿等达成一致,持续多日的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经了解,4月9日12时许,叶集分局城区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柳树村村民刘某与曹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肢体冲突。民警到场后发现,刘某将旧沙发等家具放置在曹某主张的地界线上,双方情绪激动并发生推搡。据悉,两人系数十年邻居及远亲,因几尺宅基地归属问题积怨已久。
鉴于双方年事已高,民警启动“大别山家警”调解机制,联合村委会召开调解会。民警调取宅基地登记档案,明确争议区域边界,村干部援引“六尺巷”典故,呼吁双方顾全邻里情谊。期间,刘某之子以母亲受伤为由要求赔偿医药费,曹某之女则称双方均有伤情,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民警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双方子女沟通,结合历史往来情谊及诉讼成本等因素劝导。经3小时协商,曹某子女同意调整边界并赔偿医药费,刘某子女亦接受调解方案。
4月10日一早,曹某之子在民警陪同下向刘某致歉,双方现场确认争议家具挪至指定位置,门前公共通道拓宽。刘某与曹某均表示不再追究对方责任,两家人就门前杂物清理、通道共用达成共识。
“基层调解就得带着‘泥土味’,既要讲法理,更要通人情。”望着田埂上并肩而行的两家人,参与调解工作的民警台建庆欣慰的说道。这起看似平凡普通的邻里纠纷,正是大别山腹地“家警 + 村社”基层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在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上,无数“家警”用耐心和智慧,构建邻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法治照亮乡村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