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有一个“街道牵头、公安主导、多方联动”的基层治理“新阵地”——花山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下简称“调处中心”),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花山街派出所依托此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构建“一站式受理、家门口化解、全流程跟踪”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一站式”治理平台:从“多头跑”到“一站解”
以往不好处理的宠物伤人纠纷,往往“责任认定找公安、赔偿协商跑司法、矛盾升级去法院”,有的群众“摸不着门、跑累了腿”。为解决传统矛盾纠纷难化解,花山街派出所主动融入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带动司法、社区、公益律师等各方力量进驻调处中心,构建“接案即响应、调解全链条”的一站式解纷模式。
2024年12月8日,居民崔某与李某牵绳遛狗时,双方宠物犬突然撕咬,李某在阻拦中被咬伤右手,双方对医疗费赔偿问题僵持不下,社区民警盛忠诚将二人带至调处中心。
“先看法律规定。”公益律师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246条普法,“即便牵绳,若未尽到及时制止义务,仍需担责。”法院特派调解员展示类案判决,民警同步调取公园高清监控逐帧查看。多方专业力量“组团式”释法说理,从“拍桌对峙”到“签字和解”,仅用2小时。
“放在过去,这种纠纷至少要跑三四个部门。”全程参与调解的盛警官感慨。如今调处中心通过“民警固定证据、律师预判风险、调解员平衡诉求”的协同机制,实现责任认定、赔偿协商、协议司法确认“一厅办结”。自去年11月以来,让5起同类纠纷在此实现“进一扇门,解所有结”,调解时长平均压缩至4小时,九成当事人直言:“不扯皮、不折腾,服气!”
“家门口”的调解驿站:警务前移解民忧
2024年10月23日,花山派出所社区民警史雪荣接到群众反映称有两位老人因橘子吵得不可开交,请民警调解。
原来,陈某听说橘子皮炖羊肉能提鲜,不打招呼便用晾衣杆摘取李某院中的橘子,李某认为此举“失了礼数”,而陈某则懊恼“被当众呵斥丢了面子”。在双方争执不下时,社区民警史雪荣与街道专职调解员已经进了院子。
“橘子事小,情分事大。”面对两位老人各执一词的僵局,调解员没有急于“断是非”,而是从两家过往的交情破题。随着一桩桩“老黄历”被翻出,二人从“争橘子”到“添橘香”彻底化解矛盾纠纷。
花山街派出所将社区警务与调处中心深度融合,社区民警、调解员和网格力量常态化下沉,将服务阵地搬到居民“家门口”,让“小矛盾”就地化解、“小温暖”浸润邻里。今年以来,花山街派出所通过“中心驻点+流动服务”模式,累计化解涉老、涉邻纠纷8件,上门调解率达75%,真正让“枫桥经验”在一次次“端汤递桔”中鲜活生长。
跟踪问效:闭环管理防“反弹”
2024年11月27日清晨,正在护学岗执勤的00后民警吴新宇被辖区一幼儿园园长拦下。原来,合作仅数月的食品公司以“资金周转”为由,要求幼儿园提前支付全年货款,遭拒后单方面停止配送,园方被迫在超市高价采购临时食材。
吴新宇当即将双方带至调处中心。调解室内,供货商负责人拍桌抱怨:“合作才三个月,他们总以‘菜品不新鲜’拖延付款!”园长则翻出手机照片反驳:“送来的土豆发芽、鸡蛋破损,我们怎么敢付全款?”调解员迅速厘清症结“口头约定埋雷,必须白纸黑字立规矩”。
公益律师现场拟定协议:园方预付3万元应急款,供货商即刻恢复配送,并接受每周突击质检,后续货款根据每月验收结果分批支付。吴新宇于协议签署当日建立调解档案,通过电访、走访动态跟踪履约进展,联动社区实时监测履约状况。根据案卷末次跟踪记录显示,双方已于今年1月续签年度供货协议。
调解不是终点,长效治理才是关键。花山街派出所依托街道调处中心平台,通过“公安牵头+街道协同”模式,将“一案一档、定期回访”机制嵌入矛盾化解全流程。自今年以来,12起调解案件实现“零反弹”,履约满意度达98%,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从“多部门到处跑”到“一平台并联办”,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化解”,从“一锤定音”到“长效护航”,花山街道调处中心的实践,正是公安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