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紧盯人流、车流、物流、恶劣天气以及事故规律特点,强化分析研判、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排查整治“人、车、路、企”等源头隐患,深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调整勤务模式,精准路面管控,提升疏堵保畅成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改进常态勤务机制。楚雄交警深入推进“情指行”一体化勤务模式改革,调整原城区交通管理早晚班勤务,优化警力配置,摸排城区道路交通拥堵规律,做到城区交通节点管控警力全覆盖,增加重要交通节点执勤警力,每日高峰时段实施弹性勤务制度,增加勤务频次,在警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高峰时段勤务警力数较改进前增加一倍,有效增强了城区高峰期见警率、管事率。
网格警力与机动力量互补。高峰疏堵保畅勤务中,形成单警负责点段、警组负责网格、中队负责片区管理格局,城区设定55个指挥疏导点位,设置15个责任网格,构建东城、西城、东南、高新区四个片区,在持续优化城区中队网格化勤务基础上,充分发挥交警骑巡队机动作用,有效弥补城区中队管控盲区,采取机动与定点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快速反应,“遇堵疏堵、遇违纠违”,全面提升城区疏堵保畅能力。
强化指挥疏导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民警辅警岗位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加强路口指挥站位、交通警察手势信号、警组协同、人机协同指挥等疏堵保畅技能培训,大队、中队已组织开展15期培训,全面提升外勤民警辅警交通管理能力。
优化交通组织措施。通过渠化改造、建设信号系统、限行管控等方式,挖掘路口通行空间,合理划分车道功能,因地制宜采取设置右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待行区(蓄水池)、左转待行区等方式,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合理设置隔离设施,减少机非、人非混行。完成320国道与茶花大道口、茶花大道与白龙路口、彝海大道与青龙河东路口等9个路口路段精细治理提升,有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全力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坚持多管齐下强化宣传教育,全力营造浓厚氛围。紧盯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道路、农村公路“四大主战场”,以培养党员、驾驶人、学生、农户等重点人群为宣传员的模式,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格局。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七进”活动536场次,并对“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新驾驶人、进城农民工、农村地区“一老一小”等群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精准提示,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传统方式,推送安全出行提示信息、播放典型事故案例、曝光违法违规重点车辆及企业。
通过调整勤务模式,合力聚焦路面主战场,今年以来,楚雄城区道路公安交警见警率、管事率显著提升,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交通拥堵,学校外周边道路交通缓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勤务时段内,未发生一般程序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楚雄市交警“情指行”一体化勤务模式改革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