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蒙边境甘肃段,横亘着一处面积广袤的黑戈壁“马鬃山”。这里地势平缓、地面植被异常稀疏,大风没有遮挡、总是一往无前,因此就有了“一年两季风,一季刮半年”的俗语。唯有一丛丛骆驼刺,耐寒耐旱、喜光强健,扎根在戈壁滩,迎风不倒,顽强生长。
为了进一步加快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G7京新高速公路穿越马鬃山,连通东与西。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酒泉支队公婆泉边境检查站便扼守于此,近百名移民管理警察在这片黑戈壁上扎下根来,担负起护卫新时代丝绸之路安全畅通的重要任务。武治民就是其中的一员。
武治民认真查验过往司乘人员信息。殷翔 摄
把自己压成海绵
2017年,武治民跨越1300公里,从黄河河畔到马鬃戈壁,正式开启了他的戍边生涯。初到马鬃山,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远离城市繁华的荒凉与寂寥就向他兜头泼出了一盆“冷水”。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尽快适应移民管理工作现代化需求,成为他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当务之急”。“那时候急啊,感觉自己啥也不会,查车时都不知道咋开口和人说话。”回忆起工作初期的窘迫,武治民不自觉地直搓手。
尽快熟悉工作步骤、掌握查缉技巧和办案流程——是武治民给自己立下的初始目标。为补齐业务短板,他主动申请到地方公安机关跟班实习。短短三个月,他白天跟着老民警学习案件办理,晚上整理工作经验,有空就向“老师傅”们请教讯问、审讯、查缉技巧,利用业余时间看案例、学法条、记要点。凌晨的勤务室里,常能看到他反复研究、试用车底探测仪的身影……他把自己挤压成一块干瘪的海绵,用力吸收着一切有益的营养。
戈壁滩也是人生大舞台
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地处京新高速咽喉要道,日均需要查验2万余人次、1.5万台次车辆,且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面对繁重任务,武治民没有满足于“守摊子”,而是一直保持着“初学者”的热忱和进取心。
“查验工作确实枯燥,感觉走不完的车。有时候群众也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常听到一些抱怨发牢骚的话,我们也觉得挺憋屈。”谈起工作日常,武治民坦诚既有苦涩辛酸,也有成就感、责任感:“我觉得要学会从工作中找意义,如果能从成千上万的车流、人群中把那些违法犯罪份子揪出来,会特别有成就感。还有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作为执勤队队长,我要负责把每一次一起执勤的兄弟们都平平安安带回去……”
从警以来,武治民查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余人。他和战友们集思广益,整理总结实战工作中的查验工作经验,形成了13项14万字的《边境检查站勤务指引》和“三四五”查缉战法,将复杂的查缉工作流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并得到推广应用。
即使是荒凉的戈壁,也会成为每一个心有山海、奋力向前的有心人的舞台。从警8年来,武治民和公婆泉边境检查站一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协力守护着G7京新大动脉的平安畅通,彼此分享着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百名岗位建功新警标兵”、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和荣立集体二等功的喜悦。
苦不苦,问自己
戍边8年,武治民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老班长”。每每新警到来,他都会带他们在营区、执勤卡口走一圈,再到写着“扎根边疆、守卫安宁、一心为民”12个红色大字的黑石山上走一走,擦去字上的浮尘,讲一讲身边战友的故事。新警总爱提问“在马鬃山这么多年苦不苦?”他便用一句颇具禅意的话回答:“苦是苦,却也不苦,关键在你自己怎么看待。”
边关冷月、风霜雨雪,大漠孤烟、千里平沙,和武治民一样的移民管理警察用坚守戍边、敬业履职的实际行动,践行“迎苦而上”的劲头,涵养“以苦为乐”的心态,品尝“苦尽甘来”的成就,倔强而茁壮地向阳而生、迎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