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情系万家的足迹
让社区安宁,让群众满意。2021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桂林市公安局三里店派出所民警于伍生创新推出腿勤、嘴勤、脑勤,情况熟、地域熟、人员熟,笑容甜“三勤三熟一甜”工作法,让辖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公安工作的“温度”。
自2003年从部队转业后,于伍生就一直在三里店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21年来,他写下了70多本民情日记,记录了3万多户社区群众的点点滴滴,用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记在心里。2005年,于伍生被确诊恶性淋巴瘤,800多名群众送来7万多元捐款,大量市民前往家中看望他,这让“老于”一直铭记在心。
病情稳定后,于伍生第一时间回到社区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基层社区民警,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我的工作就在哪里,我要用剩余的时间,为大家做更多的事。”
于伍生(右)和徒弟。
和于伍生一样,把公安工作的深根扎在人民群众中间的,还有2023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河池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事故处理科科长罗瑱。
河池市是大石山地区,坡多、弯急且临水临崖,过去极易造成车辆翻坠、人员伤亡。罗瑱从警25年,在交通事故处理岗一干就是21年,她和同事们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开展延伸调查,找出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推动问题整改和追究责任,从源头上预防事故发生,河池市道路交通事故的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13年来,罗瑱为群众办理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丧葬费1200余万元,办理国家司法救助20余万元,帮助600多个绝望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
“穿上这身警服,就要为群众服务,为生命坚守!”罗瑱目光坚定、掷地有声。
罗瑱。
“我看到了一个默默扎根基层又深受群众爱戴的警察形象,我不光理解了他们,还要以他们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社区群众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柳州市公安局官塘派出所副所长覃仕伦说。
“最美”是平凡岗位的坚守
“择一事,守一山,奉献一生。”
从22岁走进桂林猫儿山的第一天起,2022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桂林市公安局猫儿山派出所退休民警杨伯伦就锚定一个目标——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干就是38年。
巡山护林是猫儿山派出所民警的主要工作,一身警服、一把柴刀、一个背包,就是日常巡山的装备,村民们幽默地称呼杨伯伦为“柴刀民警”。
山路崎岖、荆棘密布,挡不住杨伯伦“跑山”的步伐。日复一日,他在猫儿山走了30万公里,磨破了120双鞋,侦办各类森林案件160余起,救助和放生野生动物5000余头,救助游客群众200余人。
如今的猫儿山,水更清、山更绿。“38年的坚守,我早已把猫儿山当作了我的家,我愿意一辈子守护它。希望这份信念也能在一茬又一茬的猫儿山派出所民警辅警中传递下去,继续书写生态警察的守山故事。”杨伯伦说。
杨伯伦。
在日常警务工作中坚守平凡,在漫长岁月间砥砺初心。
贵港市公安局港南分局政工室副主任张琰说:“杨伯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激励着我,告诉我奉献不在事迹大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份坚守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我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敬佩和感动,警察前面的‘人民’二字,字字千钧,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大公无私,忠诚奉献。”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生罗楠感慨说道。
广西民族大学专场。
“最美”是开拓创新的勇气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近年来,广西公安改革创新步伐铿锵,涌现出一大批开拓进取的改革标兵。
2020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副政委陈子丽研发数据模型、填补制度空白,用警务创新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她严格执法,用心用情把好车辆安全源头关,累计查验机动车3万多辆无一差错;她大胆创新,研发数字模型助力全国交警系统查获5000多台非法改装“百吨王”重点嫌疑车辆,用智慧排除一个个流动的“不定时炸弹”;她先后推出“机动车查验预录入”等11个车管创新项目,助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一个普通群众一辈子跟公安机关打交道的机会不是特别多,一次办证、一次报案也许就确定了人民警察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将不断积极探索,努力用数字化推动执法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推动创人民满意公安走深走实。”陈子丽说。
陈子丽。
英雄精神代代传,挚旗奋进再出发。
广西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辅警将以全国“最美基层民警”为榜样,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崭新篇章!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