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狮寨镇,两名村民因彼此误会、言语失和而积怨数年,陷入见面必争吵的僵局。近日,在苍梧县公安局狮寨派出所民警辅警的见证下,双方达成了和解。
日积月累的矛盾纠纷在基层民警辅警的介入中悄然消融,是苍梧公安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鲜活注脚。
自2022年以来,苍梧县公安局党委始终保持40%以上的警力驻守基层一线,通过“一村一辅警+一驿站一警长”工作机制强基固本,不断锤炼基层民警辅警过硬作风。该局始终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核心理念深植于基层警务工作血脉,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源头化解、长效化解,实现公安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小微矛盾就地调解:打造“家门口”的解纷阵地
针对基层常见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债务等民生“微纠纷”,苍梧县公安局创新推行“就地调解”工作法:民警辅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搭建调解平台,用接地气的“大白话”向涉事群众阐释法律规定,以“拉家常”的方式讲透事理人情,让当事双方在“说事评理”中解开心结。从接警处置到握手言和,整个调解过程在事发地就能完成闭环处理,既避免了矛盾升级,又免去了群众来回奔波之苦,真正实现“解纷不出百米、矛盾就地清零”的治理效果。
“以往‘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教训深刻警醒着我们。”苍梧县公安局局长谢万民介绍,“现在我们坚持‘抓早抓小、快调快处’的工作理念,通过前移调解阵地、优化调解流程,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切实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复杂纠纷联动调解: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苍梧县公安局创新运用“1+N”工作法,联合司法、妇联、民政等“N”个职能部门,充分激活多元化解职能。通过精准调配专业力量,针对矛盾纠纷的法律属性、利益关联、情感症结等不同特点,找准根源、因案施策、对症下药。
岭脚镇某村村民黄某与覃某的土地纠纷,便是这一机制的典型实践。两人的纠纷始于数年前,黄某名下的间花林地(原为油茶地)嵌入覃某的林地范围,因经营边界模糊,双方冲突频发,多次调解均未彻底解决。
今年5月,双方矛盾再次升级,由激烈口角引发肢体冲突。驻村辅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双方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岭脚派出所迅速启动联动调解预案,联合镇司法所、平安法治办、乡建中心和村委会组成调解专班。司法所提供精准的法律政策指导,让调解过程于法有据;乡建中心提供专业的土地规划依据,为争议化解筑牢事实基础;驻村辅警及村委则凭借对村民情况的熟悉,积极协调双方关系,搭建沟通桥梁。
经过专班人员的努力,结合历史资料、实地勘测结果和村民证言,最终明确了山界划分。在多方见证下,黄某与覃某签订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积年纠纷溯源调解:创新“寻根诊疗”工作模式
积年纠纷往往藏于街巷深处、埋在乡邻心底,若不及时疏导,容易成为影响和谐的“暗礁”。为此,苍梧县公安局将驻村辅警这支“本土力量”推向积年纠纷化解前沿——依托他们走村串户的日常工作,精准排查“老疙瘩”,循着历史脉络深挖症结,让沉疴旧疾从根源上得到化解。
“小廖同志真有办法,我们两家人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在六堡镇大中村调解室,韦氏兄弟如释重负的笑容,见证着六堡派出所驻村辅警廖江深的调解成果。
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宅基地纠纷,源于韦氏兄弟对同一块争议地块的水井开掘权各执一词。长久的激烈争执与相互阻挠,使得两家人的怨怼不断升级。六堡派出所驻村辅警廖江深在走访中捕捉到这一信息后,主动将化解重任扛在肩上。
调解绝非易事。廖江深通过走访村组干部、知情人,摸清宅基地历史变迁和矛盾根源;主动多方查阅土地档案,梳理权属脉络,把握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基础精心制定解决方案。
今年6月,廖江深组织双方调解,先是让兄弟俩各自陈述诉求,随后结合土地档案和村规民约,耐心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韦氏兄弟同意了方案,握手言和,一场持续许久的纠纷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从街头巷尾的小微摩擦到牵动多方的复杂难题,从陈年旧怨到新发纠纷,苍梧县公安局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在千年六堡茶香氤氲的这片土地上,一幅基层善治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