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机关锚定主动警务和预防警务方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警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化解辖区矛盾纠纷,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向协同共治转变,使得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满意度也在不断攀升。
打造“两所三融”联动机制,多方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2024年10月,克什克腾旗公安局经棚镇郊派出所辖区的杜某与毛某举办了婚礼。然而婚后不久,两人便因琐事发生争吵,妻子毛某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1月20日,临近年关,毛某依旧未归,于是杜家组成“说和团”前往毛某娘家,打算接其回家过年。但谁知在交谈过程中,双方发生激烈争吵,进而大打出手,最终导致杜某受伤。
事后,经棚镇郊派出所依据双方意愿,曾就医疗赔偿问题展开调解,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始终无法达成协议。为减少当事人的诉讼累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派出所决定启动“四方联动”调解机制,主动邀请当地法庭、司法所和村委会介入本案,联合开展调解工作。通过释法说理、分析利弊、提出合理建议以及耐心说服,双方最终就医药费赔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据介绍,在市公安局协同市司法局共防共建共治的背景下,基层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实现了三个融合,即党建融合、业务融合、人员融合。截至目前,全市168个公安派出所与177个司法所积极开展了“两所三融”工作。其中,64名司法所所长兼任派出所副职,63名派出所教导员或副所长兼任司法所副职,统筹组织1422名“2+N”专群力量共同开展基层基础工作,280余名结对联络员负责联络协调处理具体事务,已成功打造“两所”联动示范所19对。
通过“两所”组织联建、理论联学、实战联训以及党日活动联建,深化了党建引领融合共治机制;借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协作,实现了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业务的深度融合;依靠互任协作、结对共建联络员,助力人员融合、强化协同保障。2024年,“两所”共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1.9万余起,化解率达99.70%,全市治安态势持续平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实行“多元一回访”工作模式,探索矛盾调处新路径
为从根源上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提高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赤峰市公安局建立以城乡社区警务团队为主体的多元化联调化解机制,强化派出所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量的联动,各方调解多元同向发力,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在萌芽状态。对排查的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建立专门台账,会同信访、司法等部门定期回访、跟踪问效、避免反复。
在中心城区,创新推出社会综合治理“松山八融”警务模式,打造“线下调解 + 线上云调”“纠纷承接 + 协同共解”“研判会商 + 预警防范”“联席会议 + 拉练互学”等工作模式,为矛盾隐患动态分析和精准管控奠定坚实基础。在农村牧区,推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巴彦塔拉”新做法,创建完善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机制,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依托”的刚柔并济长效调解模式,促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动辖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构建一体化警情处置体系,实现指挥调度秒级响应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2月2日大年初五20时,松山分局铁东派出所向市局一体化实战中心请求协助,帮助寻找一名患老年痴呆症的走失老人。在市局一体化实战中心的精准研判指挥下,仅用1个小时就成功找到了走失老人。
“以前寻找走失人员非常困难,情指行一体化就像给我们装上了‘天眼’,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我们牢牢掌握了主动权,降低了风险隐患。”铁东派出所民警感慨地说道。
据了解,赤峰市公安局加快建立完善“专业 + 机制 + 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制定出台“情指行”一体化机制建设相关方案意见、工作规范、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62个,升级改造完成市局“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中心,全面打通市、县、派出所三级指挥通道,实现指挥调度秒级响应。
在“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的牵引下,全市刑事案件查破率、治安类案件查破率均呈两位数上升,扰乱公共秩序类案件、妨害社会管理类案件分别下降20%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