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边陲,林海深处。年平均气温零下8℃,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全年无霜期仅81天,589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216公里边境线交织成一片“无人禁区”。这便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北部原始林区分局恩和哈达派出所的辖区,由于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腹地,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交汇的“三江口”,被称为中国最北端的森林公安派出所。
近年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的积极推动下,北部原始林区分局持续建立健全与驻辖区单位的协作机制,探索出一条“联防、联控、联治”的生态保护新路径。
“以前我们都是各自为战,现在联合巡护能覆盖更多盲区。”恩和哈达派出所所长刘英启展示了一张标满红线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森林公安、管护站与边境派出所的管辖范围交织重叠,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生态防护网。
为破解边境生态保护力量分散的难题,恩和哈达派出所与哈达管护站、三江口管护站及边防连队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巡护和应急联动响应三项核心机制。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辖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和安全隐患;建立由民警、护林员、边境派出所民警组成的“森林+管护+边防”联合巡护队,每周开展“车巡+步巡+无人机巡查”,在边境要道设置5个警务室,将护林员纳入护边员队伍,形成“一站多点”的网格化管控。
同时,依托大林公安局和呼伦贝尔海事局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强化与相关航道处联动,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展生态巡查,严查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持续加强水域联防;针对森林火灾、非法越境等突发事件,三方建立“30分钟响应圈”,让应急联动响应实战化运行。
依托“森林+管护+边防”联防联控机制,额尔古纳河流域实现了生态保护从“单兵作战”向“全域协同”的跨越式升级。
近日,恩和哈达派出所副所长高威在派出所组织的“边境生态安全教育讲堂”上介绍,派出所联合文旅部门划定生态旅游红线,在4个主要卡口设置“生态安全监督员”。辖区职工群众自发组建志愿队伍,开展垃圾清理、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
通过机制共建与生态共治的双轮驱动,这片曾经的“无人禁区”正焕发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