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哈拉奇乡位于边境地区,这里实有人口多、“九小场所”多、厂矿企业密集,矛盾纠纷复杂多样。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克州边境管理支队哈拉奇边境派出所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上持续发力,创新构建“中心统筹+庭所院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探索形成“事前预防—事中调处—事后跟踪”的全周期管理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件,接处警同比下降24.4%,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3.6%,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三位一体”联动 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哈拉奇边境派出所依托乡综治中心搭建“联合调解室”,整合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和16个村民议事小院(由村干部、党员代表、乡贤长辈及网格员等组成的基层矛盾调解平台)的力量,组建1个调解中枢、3支专业队伍、N名调解人才的“1+3+N”专业团队。派出所选聘12名通晓民族语言、熟知社情民意的“金牌调解员”,引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打造集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心理疏导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多方响应”。
派出所积极构建“三级联调”机制:通过村民议事小院化解苗头性矛盾纠纷,依托警务区处置化解简单矛盾纠纷,针对疑难矛盾纠纷则由联席会议统筹化解。在克州党委政法委的指导下,派出所积极推行“周四会商”制度,两所一庭、人大代表、网格长共同开展研判,实现矛盾纠纷数据的动态共享。他们创新说事、说账、说人、说法的“四说”议事法,发动老党员、老干部等社会群体参与调解,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乡”。
同时,派出所建立矛盾纠纷电子档案库,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他们坚持实有人口“全走访”、平台数据“云走访”、重点群体“勤走访”,收集纠纷预警信息19条。他们联合司法所建立典型案例库,开展季度培训3场次,培养具备基础法律知识、熟悉基层社情民意的“法律明白人”29名,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6%。
“全周期”管理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哈拉奇边境派出所推行民警兼任村副书记制度,在16个议事小院设立“警民连心角”,每日开展入户走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落实“早发现”。建立“一警一网格”预警网络,开发矛盾风险热力图,强化“早预警”。开展“法治边疆”巡回宣讲,发放普法手册1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3500人次,做实“早干预”。
哈拉奇边境派出所组建家事、草场、劳资等专业调解组,推进调解专业化,制定多方倾听法、现场调解法、利弊分析法、心理疏导法、多元解纷法、定时回访法的“矛盾纠纷化解六步工作法”,实现流程规范化,对7起涉家庭纠纷引入心理干预,成功化解土地纠纷1起。
为检验矛盾纠纷化解效果,哈拉奇边境派出所建立“一案一回访”机制,组建由心理咨询师、“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退伍老军人)组成的跟踪服务队,落实协议复查。开展效果检查,对重点案件进行“回头看”,实施责任督查,将调解成效纳入派出所“一所一指标”考核,倒逼责任落实。
“预防警务”建设 巩固基层治理成果
哈拉奇边境派出所创新“马背普法队”“毡房调解室”等特色载体,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设立法治文化展板,开设双语法律咨询点,发放《矛盾纠纷化解指引》手册,辖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显著提升。
依托乡综治中心“综治管理平台”,哈拉奇边境派出所开通线上调解通道,建立网格化管理数据库,提前介入高风险纠纷,预警准确率达92%。
派出所将调解成功率、重复报警率、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建立“三色考核”体系,还开展“调解能手”评选活动,3名民警获评村级“金牌调解员”。派出所推行“平安积分”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累计收集社情民意27条。
实践证明,“中心统筹+庭所院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边境地区矛盾纠纷化解难题,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