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克智,是一名在公安一线摸爬滚打40年的“老兵”。
早晨,福建省诏安县公安局深桥派出所分外忙碌,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我看着身旁年轻民警的面孔,仿佛穿越了时光长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1983年,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憧憬,我成为福建公安边防队伍的一员,从此和漳州的海岸线结下了22年的不解之缘。在这期间,我历任边防派出所干事、海巡枪帆长、艇长,见证了漳州“海上110”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奋斗历程。
漳州海岸线绵长、海域广阔,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浅海滩涂被大量开发,船舶数量激增,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也带来了海上纠纷、盗窃等一些治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沿海社会经济发展,也给居民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想着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漳州110”的先进经验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我一方面向漳州边防支队领导反映问题,一方面组织支队战友商议对策,将其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做法复刻到海上,将陆上的报警服务延伸至海洋深处。我们建立了以缉私艇为主体,边防派出所为依托,海上警务区为基础的“海上110”报警服务台,漳州“海上110”应运而生。
同时,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及沿海地区有线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向社会大众公布了漳州“海上110”接警求助范围、服务承诺制度,以及报警电台频率、电话号码,迅速让老百姓认识我们。
作为漳州“海上110”直属船艇大队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那时经常会发生渔船碰撞、渔民落水的情况,为了守护这片海域的安宁,我带着同事,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记得有一天,我们连续救助了两艘遇险的渔船。救助第一艘渔船是当天上午。当时,一艘载着15名船员的运输船在诏安县外屿海域触礁搁浅,舱底撞出一条2米长的大裂缝,汹涌的海水不断灌进船舱,运输船逐渐下沉。船长紧急向我们漳州“海上110”指挥中心求救。
我接到指令后,迅速组织同事赶往事发海域。抵达遇险运输船后,我们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开展抢救,有惊无险地赶在运输船沉没之前,将船上所有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
救助第二艘渔船是当天中午。当时,我们刚完成救援第一艘渔船的任务,船艇还未靠岸,漳州“海上110”指挥中心就又接到报警,一艘灯光捕鱼船因主机突发故障,船体失去控制,抛锚于附近海面。当时海风达6级以上,根据天气预报,过几个小时风浪将增强至9级以上。船上当时有28名渔民,如果船继续在海上颠簸,随时会有翻船的危险。
顾不上休息,我立刻带领同事们清点装备出海抢救。经过半个小时的搜寻,终于找到了这艘渔船。由于遇险船只船体庞大,吨位比我们船体两倍还大,我们无法实施海上拖救,只能改变策略,就地抢修。
我和同事顶着海浪分头行动,一边安抚船上乘客,一边维修、更换配件。几个小时后,渔船主机终于恢复正常的轰鸣声,船上的每个人都松了口气。在我们的护航下,人、船、货都安全驶回避风港。
漳州“海上110”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就查破各类违法犯罪案件50余起,救助海上遇险船只40余艘,救助遇险渔船民近200名,化解海上矛盾纠纷40余起,荣获多项省部级荣誉。附近渔民乡亲们也亲切地称我们为“海上活妈祖”。对我们来说,群众的赞誉就是我们最闪耀的勋章。
2006年,我来到诏安县公安局,戴起了“白头盔”,成为一名警务督察民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警务督察队的民警作为“警察的监督者”,平常工作时的状态应该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实际上,警务督察民警是警民之间的“润滑剂”。
2012年,我接手了一起让我至今难忘的警情。群众张先生对派出所处理他与邻居之间土地纠纷的结果不满,投诉对接民警不作为。我接到通知后,一刻不敢耽搁,立即和同事驱车50公里到现场进行了解。因为我坚信,面对群众的反馈,必须迅速查清事实,这是赢得群众信任与尊重的关键。
处理张先生纠纷的民警小沈一脸委屈地向我倾诉:“林叔啊,这件事真不是我不作为,上门宣讲政策、组织调解,该做的我都做了,可他就是不满意,天天来找我要说法……”
听了小沈的讲述,我对大致情况有了了解:小沈在化解张先生与邻居纠纷的过程中,处理方式过于直接,未能充分顾及到当事人的感受。
于是,我带着小沈到张先生家走访。张先生打开门,一看是小沈就开始发脾气。我安抚了张先生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开展工作。因为我知道,群众反映问题或进行投诉,往往是带着情绪的,我们民警做群众工作,有时候要甘心当“出气筒”。
三把椅子、四个小时,张先生终于道出了心里话。原来,根源在于邻居铺路时占用了张先生的宅基地,双方商讨补偿事宜时,张先生碍于面子,便在补偿费用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张先生未能及时收到邻居补偿的款项,这才前往派出所,希望得到一个公正和满意的解决方案。在那个信息传递慢、沟通渠道有限的年代,仅靠履行程序来解决纠纷,极易产生误解与隔阂。
因此,我和派出所的同事对接了乡镇土地所、村委会,邀请相关干部到实地丈量,给出专业建议,每次都邀请双方在场,就地协商。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张先生和邻居达成了一致意见,多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两家人一笑泯恩仇,张先生也和我们成了朋友。
在警务督察岗位的15年,我负责或协办的群众信访投诉,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我的督察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多年的边防派出所经历,让我一直对基层一线工作充满感情。于是,2021年,我主动申请调动到深桥派出所,以社区民警的身份再次投身一线。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57岁的我再干派出所工作,感觉熟悉而陌生。如今的派出所警务已不是以前的样子,派出所的那些老旧装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装备与智能化系统,小小派出所处处有科技兴警的影子,映射出平安建设与基层治理领域的变革。
线上审核无犯罪记录证明、在线办理户籍业务、临时身份证明开具……入所第一天,我就开始在移动终端和电脑上钻研这些“新”业务。刚开始,各种眼花缭乱的系统平台让我有点儿手足无措,好在所里不少热心的年轻小伙子主动帮助我,一遍没教会,就两遍、三遍,直到我学懂会用为止。
很快,我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40年来累积的经验,迅速适应了这些智慧警务系统,并且由衷地喜爱上了它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革新,不变的是民警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由于年龄的原因,我的记忆力、视力以及身体状况都开始不时“闹点儿情绪”。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作,笔记本、老花镜、护腰也成了我的特殊的单警装备,时刻陪伴在我身边。
在我的社区警务工作记录本上,仔细标注着许多辖区群众家长里短的事情,确保我不会忘记他们交办的事情。虽然年纪大了,但丰富的阅历让我在调解纠纷时具有一定“优势”。
2023年4月,我在走访中偶遇一起因“墓地”引起的邻里纠纷。老沈因邻居老张擅自在两家墓地交界处种树,导致下山受阻,要求其还原道路,却遭遇老张的强硬拒绝,两家因此争执不下。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多次上门调解,老张有错在先,但就是不愿松口,这种情况已长达半年之久。
本是传承传统、寄托孝思之举,为何老张如此执着于种树?凭借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我敏锐地感知到老张应该有隐情。于是,我多次向村干部们了解情况,多方打听才得知,老张受“坟前种树、子孙庇荫”的传统观念驱使,才在修缮坟墓时在墓地周边广植树。
解铃还须系铃人。经过了解,我得知老张和老沈祖上对墓地的界线是有规定的,老张的确越界种树了。于是,我邀请乡贤和家族理事共同参与到调解中来,从祖训、法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互谅互让,张先生主动恢复了墓地原状,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作为所里的公安“活化石”,我时常与年轻同事们交流,乐于向这些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们传授我40年来积累的辖区社情、警情处理经验。令我欣慰的是,这样的经验传递并非单向。这些小伙儿常常热情地教我新事物,以表达对我发自内心的尊重,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帮我“与时俱进”,让我这个老同志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今,这些小伙子已逐渐独当一面,挑起社区基础工作的“大梁”。2023年,因工作成绩突出,我们派出所被省公安厅命名为第二批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退休前,我想继续在这里发挥余热,为擦亮这个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我的故事。回首往事,我不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即使时光倒流,我仍会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这是我40多年一直未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