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蜿蜒着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壮丽峡谷孔道——果子沟。这里峰峦耸峙、峡谷回转,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咽喉,素有“铁关”之称。如今,雄伟的果子沟大桥横跨峡谷之上,让这里成为连霍高速和新疆大通道建设的关键之处。
救助被困车辆。
果子沟地形复杂,坡陡弯多,雪崩、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09年7月,伊犁州公安局决定在交警支队专门成立高速公路果子沟大队,负责G30线赛里木湖隧道口至霍城县清水河立交桥共计53公里线路的交通安全。成立之初,大队与霍城县公安局果子沟派出所合署办公,基础设施简陋,用水需要从10余公里外的霍城县芦草沟镇拉运。22名年轻小伙子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离家远、环境恶劣等艰苦条件,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岗位上。
2011年,果子沟大桥建成通车,便利的交通在为这片区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果子沟大队带来了新的挑战——车流量显著增大,在地形复杂、交通易拥堵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山区高速路路畅人安?牧民和牲畜转场途经高速,如何有效预防事故风险?对此,果子沟大队因地制宜,持续创新道路交通管理模式,精准提升勤务效能,加强警民沟通联系,解决过往群众困难并满足需求。
2024年2月16日凌晨3时许,果子沟遭受强冷空气侵袭,持续13个小时的大雪和大风,让两侧山体严重积雪,部分路段被积雪埋没,积雪厚度达50厘米,强风吹雪天气让能见度不足20米。
帮助滞留车辆安装拖车绳。侯苗苗 摄
面对严峻考验,果子沟大队全警出动开展巡逻,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就在此时,大队接到报警,一辆轿车被困。民警辅警立即赶赴现场,途中,发现积雪已冲毁了高速公路两侧护栏,车辆无法通过。为了尽快救助被困群众,大家当机立断,轻装行进,只携带必要的抢险工具跑步奔赴现场。
到现场后,民警辅警发现轿车已经侧翻,大半个车身被积雪掩埋,车门受到积雪挤压已无法打开。大家透过车窗观察车内人员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紧急破窗,将车内2个大人、1个小孩救出。“小朋友不要害怕,马上就到救护车上了。”看着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孩子,民警解开衣服遮住孩子的脸,挡住凛冽寒风。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3人被及时送至医院救治,均无生命危险。
这样的温情守护,在果子沟经常上演。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果子沟大队的民警辅警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守护着来往群众的安全出行。
回忆起一次突发险情,大队长何长峰至今仍心有余悸。当天,果子沟连续突发两次雪崩,道路堵塞,多辆汽车滞留在果子沟内。危急时刻,何长峰带领民警辅警赶赴现场展开救援。
为转场牧民答疑解惑。
救援现场,冷风呼啸,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冒着有可能再次发生雪崩的危险,民警辅警顾不上灌进衣服和鞋子里的雪水,在雪中连续挖掘了近1个小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经过全力救援,18辆被困车辆、30余名群众全部脱离危险。3个小时后,雪崩路段积雪全部被清理完毕,临时交通管制得以解除,道路恢复了双向通行。面对民警辅警的生死营救,被困群众感动落泪,一遍遍说着感谢的话。
果子沟不仅是一条交通运输大动脉,也是一条延续百年的牲畜转场大通道。每年3月,随着天气逐渐转暖,40余万头牲畜从“冬窝子”转移到夏季牧场,而这条转移路线正好经过果子沟大队管辖的高速公路路段。
为过往车辆安装防滑链。
为了确保牧民和牲畜的安全,每年转场前,果子沟大队都组织民警辅警背上行囊、带上干粮,行程200余公里,专程来到伊犁冬牧场,把安全知识宣传到每一位牧民的心坎里。40余万头牛羊和马从“冬窝子”出发后,民警辅警一边指挥转场途中的车辆有序通行,一边充当“羊倌”驱赶着羊群前行。“牧民交警”的新名字由此诞生。
随着果子沟牲畜转场专用牧道建成,牲畜与车辆共用高速公路的景象已成为历史,但果子沟大队民警辅警心系牧民的情感有增无减。在转场时期,民警辅警定期检查牧道安全状况,确保转场路线畅通无阻,随时了解牧民需求和困难,为牧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遇到恶劣天气,民警辅警会及时赶到现场,协助牧民妥善处理问题,确保牲畜安全顺利转场。如今,果子沟大队民警辅警已经成为牧民心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是牧民最信赖的“羊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平安,无论是面对突发的雪崩,还是面对牧民转场时的求助,果子沟大队民警辅警总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果子沟大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赢得群众的广泛称赞,也赢得了沉甸甸的荣誉——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收到群众赠送锦旗和表扬信2200余面(件),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评为“全疆优秀公安基层单位”。
如今,果子沟大队已经走过了15年风雨历程。新征程上,果子沟大队民警辅警将继续驻守“铁关”,确保交通要道畅通平安,守护祖国北疆的这片秀美山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被访单位提供)
(编辑:陈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