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公安组建市县两级“为民护企服务中心”,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法治护航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2024年,213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容缺办、加急办、绿色办”等服务举措,累计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6万余件。
“围绕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民心所向,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高品质生活上持续发力、更加给力。”日前,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工作会议,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发布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相关举措。
近年来,合肥市公安局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瞄准企业发展和企业家反映的难点堵点,推行由市局主要领导牵头的为民护企服务工作机制,组建市县两级“为民护企服务中心”,高效运转为民护企服务体系,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45条重点举措,法治护航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让更多企业家、投资者拥有成色更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深一度 为办事提供更佳体验
为新购置的新能源汽车上牌,要跑多少次?
在合肥,答案是“一次不用跑”。
不久前,合肥市民王先生在某新能源汽车用户中心办理新车提车手续。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购买的这辆车不仅不需要再跑车管所进行车辆查验,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当场就完成了车辆的上牌业务,提车后很快就收到了车管所邮寄的牌照。
“公安部门推出的服务企业创新举措,都是立足企业所需、群众所盼,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实惠和便利。”该新能源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群众购买该公司生产的车辆,需要到当地车管所查验车辆后才能上牌,如今通过与交警部门对接,该公司被列入车辆注册登记生产企业预查验试点范围,实现了网上购车、网上选号、网上登记、牌证邮寄送达的“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浪潮中,“合肥力量”正快速崛起,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合肥,这座“科技之城”正以雷霆之势,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加速突破——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出口量更是增长3.2倍。为打造公平正义、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合肥公安持续推动警务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立“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研究中心”,全面开放城市交管治理场景,向“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2826.9公里,总里程位列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试点国产小客车预查验新模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奔跑注入强劲动力。
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各类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发展信心。由“多部门、多窗口、多次跑”变为“一部门、一窗口、零次跑”,这是合肥市公安机关集成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缩影。
某企业员工徐女士向合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提交了护照换发“全程网办”业务申请,当天就收到审核通过的通知,三天后便拿到了快递送来的证件。2024年5月,合肥市入选全国首批20个城市试点换发补发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城市,“全程网办”的便利让市民直呼“省时又省力!”
近年来,合肥公安利用大数据作为助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深入推进改革,让企业、群众得到真正便利。全市公安机关共开设121个综合窗口、37个为企服务专窗,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一门办、一窗办”,2024年全年服务办事930余万件。
同时,合肥公安大力推行“无证明办事”。临时身份证明、出入境记录证明、机动车行驶证、商品房备案信息、企业营业执照等13类证明材料,无需企业、群众再提供;全面推广“一照通拍、全域应用”改革,通过数字赋能,群众拍一次照片即可在公安户政、出入境、交警等证照场景应用,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复用”。
护企进一步 为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2月27日早上9时,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的派河港一片繁忙景象。再过几个小时,搭载着330辆安徽产车辆的“航通01”货轮将从这里起运,直达上海外高桥海通码头,实现“江河联运”。抵达海通码头后,这些车辆将“换乘”外贸滚装船“出海”至世界各地。
从派河港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再到滚装船上线运行,民警潘强一路见证,一路守护。2023年11月,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分局锦绣派出所驻派河港警务室正式“开张”,作为首位入驻的民警,潘强的工作变得越发繁忙。
“锦绣派出所距离派河港还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为了方便港口企业和工作人员办事,就在港口边设置了警务室。”在潘强看来,警务室的作用有“三大块”——为民为企服务、防范打击犯罪和排查化解纠纷。
派河港建设之初,锦绣派出所就对场区内的人防技防设备提出建议。港口投入使用后,场区内的货物多了,安全防范更不能小觑。加大巡查力度、检查消防设施……潘强的步伐更快了。
派河港正式运行后,企业招录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员工,亟待办理居住证。为了做好新员工的服务保障工作,锦绣派出所开辟绿色通道,企业按预约时间到警务室,就可完成相关办理手续,为企业员工节约时间和路程。“有了什么需求,咱们民警总能第一时间赶到,可没少帮我们解决忧心事、烦心事。”对于民警的工作,某公司生产经营部负责人陈列刚一直看在眼里。
在合肥,像这样建在企业“门口”的园区警务室、驻企警务站遍地开花,随时随地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太感谢了,这么快就调解好我的租车纠纷。”2月28日下午3时许,安徽首家汽车市场综治中心——合肥包河经开区汽车市场综治中心挂牌仅7个小时后,消费者吴兵便与租车公司负责人握手言和,此时距其投诉也才过去6小时。
“中心开通消费者快速投诉通道,通过发挥多元调解作用,实现市场内纠纷及时受理。”驻点民警介绍。合肥包河经开区汽车市场综治中心地处包河国际汽车城,作为合肥市汽车市场重要集聚区,该汽车城规模持续扩大,但市场秩序、消费纠纷、停车管理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公安机关联动17家单位驻点办公,实现“警情分流—调解—执法”闭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基层。
为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合肥市公安局深化“警官联系包保企业”制度,在企业聚集区设立“为企服务警务室”,联系包保重点企业项目705个,帮助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筑牢安全防线。创新搭建警企直通车、警企恳谈会等平台,持续健全“办不成事”问题反映和解决机制,213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容缺办、加急办、绿色办”等服务举措,2024年累计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6万余件。
为及时解答企业诉求,合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民意中心分别建立护企110热线,组建12名涉企“政策专员”,24小时在线。同时分行业、分区域组建441个“警企议事群”,实时为企业解决员工安全培训、交通乱点整治等问题。
创新多一点 为企业提供更实保护
在护企向“新”的路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推动营造更健康更安全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合肥公安经侦部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经济犯罪案件因案件定性难等原因,容易出现“报案难、立案难”等情况,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较大。为规范涉企犯罪接报案,合肥市公安局创新建立市、县两级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实现涉企犯罪案件“一站式”受理,并设立涉企案件受理专窗,统一立案标准、规范执法流程。
在接报案中心,企业、群众反映情况,工作人员统一受理,经侦、法制民警及律师集体审核,报立案过程透明公正、高效便捷。
案件受理后,材料由办案系统自动流转至相应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由专人把关督办,全程网上留痕。合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汪浩说:“我们定期通报超期案件情况,对不予立案的案件实行‘过筛式’内审,由法制部门进行审核,对未达立案标准的案件及时告知救济渠道,坚决防止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的情况。”
日前,接报案中心接到一名创业者报案称,其与一家品牌管理公司就加盟咖啡店签订代理服务合同,但对方未履行合约。民警在研判时注意到多起类似警情,立即安排专人联系核实,发现该公司可能存在以投资加盟为幌子,故意设置障碍导致协议无法履行,骗取报案人加盟费的情况。该案被移交包河分局经侦大队受理并立案侦查,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挽回企业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近些年,由于风控意识薄弱、规范管理缺失,部分企业内部滋生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商业贿赂等犯罪,且此类犯罪行为往往较为隐蔽、危害较大。
如何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涉企经济犯罪案件发生?2024年1月,合肥市公安局牵头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创建成立“合肥市企业内部职务犯罪预防联合会”,依托联合会开展法律法规宣传、预防教育培训、案例研讨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内部职务犯罪风险防范能力,将为企服务从打击犯罪向预防犯罪领域延伸。在此基础上,全市公安经侦部门化身“安商护企轻骑兵”,深入企业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各类行业潜在风险、监管盲点、制度漏洞等问题,守护企业健康发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合肥市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