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地,仅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就达3381.57亿元。宁波市公安局以实施“共富警务”为抓手,聚力打造“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工作第一核心,为新能源产业建立全面法治防护体系。
2月12日10时左右,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工厂开工第二天,知产警官朱洪龙急匆匆赶来“报到”。从工人车间到经理办公室,从电脑数据运维到知识产权保护,查风险、找隐患、排漏洞,朱洪龙的开年第一任务就是严格确保企业“开门红”。
去年以来,宁波市公安局以实施“共富警务”为抓手,紧紧围绕宁波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目标,聚力打造“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工作第一核心,为新能源产业建立全面法治防护体系。
司法“破冰”解决行业痛点
“2024年4月,宁波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但这项工作在此前就开始做了。”宁波市公安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毛晟说。
宁波是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地,仅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就达3381.57亿元。但追溯源头,早在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类企业就选定宁波落户。到2019年,已成规模的“新能源群落”在北仑区和前湾新区分别布局完成。
但宁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后,一些企业的商业秘密被侵犯,但当时没有相关司法先例,企业报案无门,这也成为当时行业最大的痛点。
为切实护航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宁波公安主动扛起责任,发起公检法三家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应对方案、提出具体意见措施。
在省公安厅、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支持下,宁波公安创新提出了“虚拟许可使用权”,上报最高人民法院并获准许使用,切实解决了相关企业被侵权后认定难、定损难等司法问题,为后续系列案件的侦破及判定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撑。“相关内容后来还被‘两高’编入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毛晟说。
2020年,宁波成功作出全省首例企业商业秘密被侵权案件的刑事判决,同时也是宁波有史以来第一次两长制开庭审阅(中院审判长和市检察院检察长同庭办案),为全国类案的应对提供了实践经验。
有了法律支撑,公安机关受案立案、定损打击也就有了底气。宁波公安考虑专门成立一个对企服务“平台”,除了做好相关侵权案件办理工作,还能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做好前置防范,从源头杜绝被侵权的情况。经过广泛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宁波公安出台了容缺受理等方面的制度,有效减轻企业举证责任,加上其他配套制度跟进,终于在2024年4月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
“双网”预警为企业“治未病”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专业机构,中心自2024年4月成立后,迅速推出“云端预警+地面巡查”双网体系。特别是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系统”和“宁波市商业秘密刑事风险预警感知平台”,作为中心的“左右智慧脑”,目前已经成“云端预警”的核心双引擎。
两个系统打通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全量数据壁垒,全市所有涉企相关信息一网整合,再加上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6个大项50个子项目数据,通过不间断的“左右脑”联网数据碰撞,成功做到了对各类涉企风险的实时监测、评分定性和分级预警。
“就像给企业装上防护网。”落户北仑区的某国内知名上市企业负责人介绍。“去年4月以来,云端预警感知平台通过及时提醒企业做好重要岗位人员入职、离职前后的管理、交接、审计等工作,成功帮我们守住了总估价超过1亿元的多份涉密文件,不仅为我们企业排险挽损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还为我们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区别于“云端预警”主要依托数字警务,“地面巡查”的主体则是近年来新推出的“知产警官”。和朱洪龙一样,知产警官林哲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走”于各大企业间,不是在指导安装监控设备,就是在完善保密协议。
“守护企业创新‘密码’,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能等案发再行动。”林哲说。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某企业核心研发部门的门禁系统存在漏洞后,立即建议企业升级为生物识别技术,并协助企业建立“保密责任人”制度,成功阻断潜在泄密风险。
据统计,2024年至今,中心通过“云端预警+地面巡查”双网体系,已为全市1174家企业生成风险体检报告1540余份,发布预警信息690余条,推动整改隐患130余处。
组建团队提升打击能力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许多高精尖专业领域的问题,司法实践少、侦办难度大、时间周期长,对办案民警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宁波市公安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林国标介绍。
对此,宁波市公安局将提升涉商业秘密案件打击能力作为守护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相关人才培育。早在2018年,宁波市公安局就组建商业秘密打击团队,2022年以来,更是主动立足宁波产业结构特点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组建了全省首支市级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专业领域打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依托支队主侦主战,近年来我们已累计侦办侵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重大商业秘密案件10余起,及时保护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林国标说。
除了拥有专业的打击队伍外,宁波市公安局还组建了“市局—县局—派出所”三级的“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团队,这支团队选拔了168名具有相关法律特长的民警,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服务全覆盖,“点对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服务。
为组建这支团队,经过省公安厅指导,宁波公安编制《知产警官工作手册》《制造业企业商业秘密防控检查标准表》等一系列规范指引,并且常态化组织开展“知侦讲堂”进行业务培训。
多方联动快速破案挽损
2024年11月,宁波某知名新能源领域上市企业遭遇商业秘密泄露危机,离职员工将相关技术信息外售,造成市场上出现同质化产品,极大影响企业产销等各项收益。
中心接警后,依托7个部门“一站式”联动作战机制,在全面指导企业做好举证工作的同时,联合市场监管、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同步开展联合会商和案件办理等工作,仅用20余天便锁定外市6名犯罪嫌疑人,追回技术资料并为企业挽回损失3000余万元。
这类案件的快速侦破,得益于中心时刻秉持“企业吹哨、政府报到”的工作理念。企业报案后,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第一时间联动,线索“一键流转”、证据“同步固定”,共同指导企业快速挽损、取证,为案件快速侦破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公检法等部门全流程的多方联动,让立案、检察、审判都跑出‘加速度’,尽力让企业减少损失。”中心负责人王琦超介绍。
据了解,2024年4月以来,宁波公安已破获各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案件140起,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348名,为企业追赃挽损2.25亿元。特别是侦破李某等人生产销售假冒某汽车配件案等一系列大要案件,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宁波公安建立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我们在新质生产力创新竞争中有了更多底气。”某汽车公司中心调查部总监吴寒冰说。
安全“红利”惠及多方企业
在保护中心的助力下,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愈发健康。北仑区目前有汽车产业规上企业200余家,2024年工业总产值1400余亿元,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其中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心成立后第一批备案企业,近一年来真正实现了知识产权内部领域“零侵害、零发案、零受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安全“红利”。
目前在中心备案的企业已经拓展到了326家,基本囊括了北仑试点区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企业。而由新能源汽车产业延伸出去的其他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领域,也开始逐步加入到这个“大家庭”来,全量享受双网体系和“企业吹哨、政府报到”提供下的“事前治理、事中打击、事后治理”全流程管家式服务保障。
“保护创新就是守护共富源泉。”林国标介绍说。从北仑的车用半导体到前湾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所有关键节点都有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驻点。
依托自贸区政策,中心创新服务范围,做好新能源汽车出口订单号牌登记等工作,助力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提速增效。截至目前,已办理新能源车相关登记1.4万余次,单笔业务时间缩短到8分钟,效率同比提升46.67%,为企业节省成本2000余万元。
中心联合各类保险公司推出“宁波市商业秘密侵权维权费用补偿保险”,被侵权企业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相关费用和损失,从源头上通过合法“补助”减少企业受损程度。目前,已为某公司办理了全国首单该种类保险。
据介绍,宁波公安将继续聚焦护航经济发展大局,按照“打击、防范、共富”三维一体立体推进,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全力守护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经济平稳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