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老照片,展示了在草原上欢快舞蹈的当年的孤儿,以及“草原母亲”张凤仙的全家福。
无眠的夜
“团圆倒计时,喜悦在心里。”2月11日,正月十四,凌晨2点51分,“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在“张家大院”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很快,群里便热闹起来,表达“盼望”的字眼,欢迎亲人回家的海报……
这一夜,胡英华失眠了。脑海中,与阔别60余年亲人团聚的画面不断翻滚。
凌晨4点多,胡英华便起床收拾东西,穿上只有盛大节日才会穿的蒙古袍,包好给小辈们准备的红包,装好蒙古特产马奶酒……
渐渐的,天空泛白,太阳升起。7点钟,胡英华带着妻子、孙子出发。这一天,他们先要坐巴士车到火车站,再坐高铁去沈阳,之后乘飞机到南京,再从南京坐巴士车到宜兴。
时隔65年,跨越2000公里,胡英华即将奔赴出生的地方,踏上“团圆之路”。
与胡英华一同前往宜兴认亲寻根的还有另外一名“国家的孩子”李亚萍。在内蒙古长大的李亚萍,虽然说着一口地道的“通辽话”,但瘦小的身材、清秀的模样透着江南人的气息。前往宜兴这天,她特意戴了一条红围巾,“盼了很多年,是喜庆的日子。”
火车在铁轨上高速行驶,胡英华望着窗外,风景不断从眼前闪过。对面,一辆绿皮火车驶过,胡英华的视线随之移动,当火车消失在视线后,他若有所思地转过头,说道:“60多年前,我也是坐着火车从南方来到了草原。”
胡英华展示幼年照片。
草原的额吉
65年前,也就是1960年,正值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胡英华的双亲无奈将6个月大的他从宜兴抱到上海,希望找个富裕人家,让孩子活下来。中途因种种原因,胡英华被送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为什么又来到了内蒙古?这背后是一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当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3000多名孤幼儿从南方多个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牧民群众的抚养下茁壮成长。
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牛羊成群,雄浑壮阔,承载着自由与奔放。初见胡英华,是在通辽市大林镇保安嘎查,一个蒙古族村落。65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虽然不像蒙古汉子那般强壮,却有着草原人的豪放与豁达,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眉飞色舞。他煮上奶茶热情地招待我们,向我们讲述起他的成长经历。
在胡英华的记忆中,童年是幸福的。他感慨:“周围同龄的孩子没人比我的童年过得更好。”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过中秋节,别人家的小孩吃月饼都是分着吃,父母则会给他买好几种馅儿,让他吃个够。
的确,根据历史资料和亲历者的讲述,当时收养“国家的孩子”有严格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家里的经济条件要好。
胡英华的养父胡明朗,是村里小学的创始人。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胡英华也成了“教书先生”,而这一教就是42年,村里有的一家三辈都是他的学生。
李亚萍展示自己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
提起养母洪光,胡英华满脸的骄傲,“毛主席接见过”。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母亲获得的奖章,其中一枚是全国三八红旗手,1979年9月全国妇联颁发的。
幸福的童年,让胡英华从来没有把自己和“孤儿”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大概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他从别人口中听到自己可能是“南方的孤儿”,便悄悄地去问比自己大26岁的姐姐。“听姐姐说,刚把我接到家里时,才8个月大,瘦得像个猫崽子。母亲便挨家挨户找哺乳期的妇女给我喂母乳。”胡英华说。
母亲的呵护,让胡英华从瘦弱的“猫崽子”长成健康、活泼的孩子。他在一篇追忆母亲的文章中写道:“落脚在科尔沁草原,我就饱尝了‘母亲’的温情……当我第一次要离开家去外地读高中,忙得母亲从朝到夕未停下手中的活,衣服、书籍、背包,样样都特别‘应当’。”
2008年9月,常亚南登报寻找自己的亲父母。
采访中,不少“国家的孩子”都像胡英华一样,讲述着他们被加倍呵护的人生。同时,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都贵玛,一位集“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等众多国家荣誉于一身的草原额吉。1960年,从南方来到内蒙古的孤儿们被安置在四子王旗临时建立的保育院。18岁的都贵玛成为28个孩子的额吉,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孩子无一人夭折,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
胡英华的母亲和都贵玛是同一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儿时的他还听母亲讲过都贵玛的故事。
平日里,胡英华爱写文章,给自己取笔名“塔林夫”,意为“草原之子”。他的很多文章都表达着对草原母亲的爱,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巍巍罕山挺拔着阿爸刚毅的脊梁,为孩儿的成长担当;绵绵的西辽河蜿蜒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她像额吉的柔情抚平孩儿的心伤。”
2月12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在认亲现场宣读亲缘关系确认书。
人生当知来处
如今,花甲之年的胡英华已到了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两个儿子都已结婚生子,大孙子读大学了。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想:“我到底来自哪里,我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特别是随着养父养母的去世、自己年龄的增长,“人生当知来处”的渴望愈发强烈。
2024年12月的一天,另外一名“国家的孩子”常亚南联系到胡英华,“去找找,万一找到了呢?”
这犹如一颗石子,在胡英华内心激起阵阵涟漪。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求助。
其实,早在202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团圆”行动以来,不少寻亲者向公安机关求助。据史料记载,当年被送往内蒙古的3000多个孩子里,有800多人被送往锡林郭勒,人数为内蒙古各盟市之首。为更好地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根,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于2023年4月成立工作专班。
在接到胡英华的求助后,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立即开展比对工作,很快发现胡英华与宜兴的张氏家族有血缘关系。随后,民警们与当地志愿者团队取得联系,进一步筛选排查。
“比中了!”1月15日,民警给胡英华打来电话告知找到其家人时,胡英华简直不敢相信。妻子丁凤芝回忆:“他哭了,很兴奋,一直在屋里走来走去。后来和找到的亲人们通视频,嗓子都喊哑了,激动得上火,人生第一次打点滴。”
与胡英华快速找到亲人不同,李亚萍则历经了10年漫漫寻根之路。
2015年,李亚萍便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一直没进展。后来,她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自己有三代旁系亲属在宜兴。顺着这条微弱的线索,在公安机关和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李亚萍最终找到了她的亲人。
2月13日,李亚萍第一次吃到姐姐给她喂的汤圆。
寻亲,是一场双向奔赴。此前,因为多年寻找未果,李亚萍也曾想:“是不是他们不想找我。”其实,她的家人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寻找。据李亚萍的哥哥姐姐回忆,1961年,家里情况稍好点,母亲去上海找过一次。1993年,父亲参加了江南地区的寻亲会,见到了当年被送到洛阳、邯郸等地的30多个孩子,但里面没有他的女儿。后来,也一直在找,但直到她的父母去世,也一无所获。
此次陪同胡英华、李亚萍前往宜兴认亲的人中,还有两名“国家的孩子”,其中一名就是劝胡英华“去找找”的常亚南。
常亚南拿出一份2008年的报纸,上面刊登着报道她的寻亲故事《常亚南:我的父亲母亲,你们在哪儿?》。这些年,她跑过很多地方,特别是8次到江南地区,但一直没有找到家。有一年,她还和另外几位寻亲的姐妹一起来到上海儿童福利院旧址。常亚南回忆,门口有一棵百年古树,临走前,她从树坑里挖了一捧土带回家。后来搬了几次家,但这捧土一直留着。
其实,常亚南不是一个“家”都没找到。十多年前,有位老人看到一篇关于常亚南寻亲的报道,觉得她就是自己当年送走的小女儿。虽然比对没成功,但老人认定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常亚南心软,就默认,给老人当了女儿。
见证一个个“国家的孩子”找到亲人,常亚南也不断给自己打气:“再找找,说不准哪天就找到了。”
2月12日,胡英华在宜兴百合山庄为团圆的亲人献上哈达。
跨越65载的团圆
2月12日,元宵佳节,宜兴百合村的一户人家门前,铺着红毯、摆满鲜花,锣鼓队敲出欢快的节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翘首以盼,等待一位阔别65年的亲人。
“来了!来了!”簇拥的人群向一辆大巴车移动。身着蒙古族服饰的胡英华及家人在民警和志愿者的陪伴下走下车。短暂地挥手和张望后,胡英华一下子激动起来,与迎面而来的几位亲人紧紧相拥:“大哥、二哥、大姐……”
这一声声呼喊中,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65年的团圆,该是怎样的喜悦。
胡英华,原名张勤华,是张家的第五个儿子。他们兄弟姐妹共9个,加上他们的后代,总共85口人。为了迎接“五叔回家”,家里的小辈们成立了10多人的筹备委员会,采购布置、安排仪式、组织宴席。
民警现场为求助群众采集血样。
85岁的张勤荣是张家的老大。认亲仪式这天,他站在人群里,不停地张望着,等待着五弟回家,孩子们劝他到屋里坐着歇歇,他坐不住。1960年他20岁,听说母亲又生下一个弟弟后,专门从打工的矿上回家,见到还没满5个月的弟弟瘦得皮包骨头。
9年前,母亲弥留之际,还惦记着这个被送出的“五儿”,嘱咐兄弟几个“去找一找”。家人从寻亲网站和各地寻亲会寻找线索,但没音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兄弟几人觉得,希望不大了。
奇迹还是出现了“胡英华、张勤荣……符合全同胞关系。”认亲仪式现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宣读了亲缘关系确认书。
看着阔别65年的弟弟,张勤荣不停地搓着手,眼中含着泪花:“做梦都没有想到。”
热闹、感人的认亲现场,让李亚萍羡慕不已,也期待着自己与亲人的团圆。一天后,她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
2月13日,68岁的李亚萍接过侄儿们送上的鲜花,吃着兄弟姐妹亲手喂的汤圆,幸福得像个孩子。
看着亲人团圆的场景,乌达木感慨万千:“为了团圆的这一刻,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对胡叔叔、李阿姨来说,寻根之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对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个逗号。”
每次陪“国家的孩子”来江南认亲,乌达木和同事都会随身携带相关的采集信息材料。在胡英华的认亲仪式现场,一位年迈的大爷拉住了乌达木:“我有两个妹妹,是双胞胎,1960年左右送出的,能不能帮我们找找?”原来,大爷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认亲仪式,便从15公里外的地方赶过来。在宜兴的两天里,乌达木和同事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寻亲者,他们一一做好信息登记,希望能助力更多的“团圆”。
明月清辉齐家驻,人间至味是团圆。团圆的饭桌上,胡英华唱起了自己改编的歌曲——
从草原回到久违的故乡
心中别提有多欢畅
六十五载生死别离
叫我怎能不热泪盈眶
骨肉团圆
大爱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