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哪里?原名叫啥?亲生父母是谁,现在身体怎么样……四年前,得知公安机关部署开展“团圆”行动,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对自己的身世发出一连串追问,向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求助。
3月12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技术人员比对分析寻亲人员血样。本刊记者 方玉杰 摄
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主人公,被牧民们称为“国家的孩子”。
今年3月12日,记者穿过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挂着一面面锦旗的走廊,看到4名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头套的技术人员正在实验室忙碌着。
1960年8月,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医护人员到上海接孩子时留影。
“我们刚收到4份寻亲人员的血样,正在运用DNA技术进行比对。”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布仁巴雅尔介绍,他一直在参与为“国家的孩子”寻根的工作,由于“国家的孩子”年纪最大的已过7旬,最小的也过了65岁,能帮他们在有生之年实现寻根梦,是他和同事们的心愿。
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已成功为48名“国家的孩子”找到亲人,续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
“国家的孩子”林宏1960 年 8 月从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迁出时的户口证明。
寻根之梦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
这是一段充满民族团结大爱的历史传奇。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政府关怀下,3000多名孤幼儿从南方被分批送到内蒙古自治区的11个盟市37个旗县,在草原千余个家庭抚养下长大,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接收“国家的孩子”的原哲里木盟育婴院。
时光荏苒,60多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孩子”已年逾花甲,“人生当知来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家在草原,60多年来阿爸、额吉亲情呵护,他们茁壮成长,成家立业;根在江南,远隔2000余公里,他们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看看亲生父母的模样,知道“我是谁”。
“养父母一直对我特别亲,但他们去世后我感觉非常孤单,所以我渴望找到亲生父母。”生活在锡林浩特的杨立军是“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1998年养父母相继去世后开始了寻根之旅。2005年杨立军曾在当地报纸刊文《当年的小伙伴,你在哪里?》,联系大家一起寻亲。
2023年4月20日,“国家的孩子”常亚南、李春兰、林宏、郑奕梅(从右至左)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旧址参观。
和杨立军有着同样经历的苏和,是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运用DNA技术第一个比对成功的“国家的孩子”。在养父母去世后,苏和想解开疑问:“我到底来自哪里?还能见到亲生父母吗?”随后他踏上了寻亲之路。
再长的岁月,也冲淡不了血脉相连的亲情;再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家人团圆的期盼。
2007年,韩爱荣、杨立军等60多人一起组团到江苏宜兴参加寻亲会,渴望找到亲生父母;
65岁的常亚南8次到南方寻亲,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深夜的辗转:“漫漫长夜,数羊数到几千只,大概‘羊’都睡着了吧?我还醒着。”
66岁的王平告诉记者:“心里很着急,大家都一把年纪,留给我们找的时间不多了。”
“花开花落忆江南,江南仍在烟雨中!”林宏泪眼婆娑,哽咽着说,根是游子的魂,尽管知道寻根希望渺茫,但始终不放弃。
2024年11月27日,29名“国家的孩子”代表和6名寻亲志愿者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致谢。
点燃希望
202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团圆”行动,让“国家的孩子”们看到了寻根的希望。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们收到的求助越来越多,比对成功的也越来越多。一位远在英国居住的“国家的孩子”闻讯后也与民警取得联系,希望帮助寻找亲人。
2024年4月23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召开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快速反应,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提升“国家的孩子”寻亲质效,他们不断创新举措——
2023年4月成立寻亲专班,建立“一人一档”寻亲工作台账,在全盟范围内设立13个“国家的孩子”信息、血样采集点;
2024年4月23日,召开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寻根成功案例的同时,再次公布了血样采集站点;
结合寻根成功案例,总结形成了“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网上+网下”核查、“认亲+团圆”全流程服务、“媒体+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已采集“国家的孩子”血样931份,寻根家庭血样188份,排查家系2000余个,排查个体4000余名,分析排查寻根数据超5000条。
寻根成功的“国家的孩子”张海仁在与民警的座谈会上展示自己当年的迁移证。
寻亲工作马不停蹄,暖心消息不断传来。2024年11月27日,29名“国家的孩子”代表和6名寻亲志愿者,携手走进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送上锦旗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个个寻根成功的鲜活案例,不断激发着锡林郭勒盟民警的奋斗热情,也成为公安机关践行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的生动实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大家通过情感纽带、文化认同、社会协同,构建起促进民族团结的‘同心圆’。”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公安局局长曹文清说。
2月13日,“国家的孩子”李亚萍(前排右一)在宜兴认亲现场和亲人紧紧相拥。
千里奔赴
今年2月12日,正值元宵佳节。在江苏省宜兴市百合山庄,一场热烈隆重的寻根团圆仪式正在举行。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当天上午9时许,“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久违的故土认亲。亲人和志愿者站在红地毯两侧相迎,伴随着“欢迎回家”的欢呼声,胡英华与8个亲生兄弟姐妹一一相认,含泪相拥。
“紫气东来迎亲人,天赐情缘大团圆”。在房屋客厅两行大红标语的正中间,摆放着胡英华亲生父母的遗像,排行老五的胡英华快步上前,扑通跪在遗像下大喊:“爸爸妈妈,五儿子回来了!”
这样的亲情故事,在不断续写。李亚萍、赵丽俊、杨阿娟、袁海兵……“国家的孩子”成功“回家”的喜讯不断传来。
2月12日,“国家的孩子”胡英华身着蒙古袍来到宜兴市百合山庄寻根认亲。
“认亲仪式上有一个重要环节备受亲人期待,那就是民警当场宣读公安机关出具的亲缘关系确认书。”乌达木告诉记者,“看似一纸文书,但里面凝聚着精细的比对工作和繁杂的协调核查。比如杨阿娟阿姨从DNA比对成功到确认老家地址用了95天。”乌达木曾多次宣读确认书,他说,公安机关对确定亲缘关系慎之又慎,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在对寻根者自述、志愿者走访、技术比对结果等多项工作研判吻合一致的基础上,才会出具亲缘关系确认书。
胡英华展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出具的亲缘关系确认书。
曾和锡林郭勒盟警方多次合作、先后助力8名“国家的孩子”成功寻根的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民警柯伟力和乌达木认知相同。
这一纸文书,让“国家的孩子”感慨万千,泪如雨下,他们终于知道了“我是谁”。
这一纸文书,见证着60多年后亲人团圆的感人场景——
2023年11月18日,韩爱荣在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高遥村,65年来第一次吃到了90岁亲生父亲吴南生喂的汤圆;
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田螺圩村,李永扑倒在97岁的亲生母亲史八妹跟前,痛哭着喊“妈妈,我来了”;
2024年11月16日,腿脚不便的扎拉嘎木吉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从轮椅上站起来和姐姐杭巧云相拥而泣。
紧紧相拥的身影、不愿松开的双手、情不自禁的痛哭,无不是对离散60多年后亲人重逢团圆的释怀。
“寻根是一种双向奔赴。通过DNA确认血缘关系,前提是寻亲双方的DNA数据都录入到数据库。”多次见证成功寻根的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宣传科副科长栗海波介绍,每一次认亲团圆现场,都有不少寻亲者赶来向公安机关咨询求助。
记者注意到,在胡英华认亲现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许锐佳共为27名寻亲者采集了血样。
2024年1月28日,周六君(后排中)等志愿者陪同“国家的孩子”王军(前排中)到宜兴市新建镇认亲的孩子。
续写温暖
“南方那么大,去过很多次,真的没想到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李亚萍、韩爱荣等“国家的孩子”仿佛仍在做梦一样。他们的亲人也深有感触,“当时送到上海,找了几十年,怎么也想不到孩子竟然在千里之外的大草原。”
在一个个骨肉团圆的感人场景背后,凝聚着寻亲者的坚韧执着,饱含着公安机关的竭诚奉献,也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热心相助。
“公安机关帮助寻根成功,给我们志愿者带来很大的信心和动力。”江苏省宜兴市市民周六君为了寻找1958年出生的亲姐姐,和周岳英、吴小荣、史才国、周小春等成立宜兴市大爱无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经常走村串户协助公安机关采集血样,他们希望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找到亲人,将爱心接续下去。
大爱无疆暖人心,和周六君一样的热心志愿者还有很多。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已经寻根成功的王志强的妻子乌兰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团队,和杨立军、嗄鲁、王平等“国家的孩子”一起帮助其他人;
在内蒙古通辽,常亚南、林宏、李亚萍、胡英华等“国家的孩子”搭建微信交流群,为大家寻根助力;
在江苏江阴,一群志愿者自2010年起开始关注“国家的孩子”,曾三次举办大型寻亲会,还前往锡林郭勒盟开展寻亲交流活动。
如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佳话已广为传颂,“国家的孩子”成长故事也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那些荧屏上的感人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时上演——赵丽俊寻根成功后,62岁的亲弟弟刘长生携家人赶到87岁的养母家中拜谢养育之恩;韩爱荣则表示,她和丈夫准备买一个大房子,接91岁的生父来内蒙古居住,尽孝送终。
团圆无价,希望无限。记者了解到,在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3月14日,公安部鉴定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技术专家专程赶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进行技术指导,对10份疑难血样综合研判,分析出其中4份血样疑似有亲缘关系;
4月2日,“国家的孩子”刘建军与常州溧阳的亲人团聚,大哥煮了65个鸭蛋迎接弟弟回家;
4月3日,“国家的孩子”乔玉民回到了扬州高邮的家中,含泪拥抱92岁的姑姑;
4月5日,“国家的孩子”袁海兵离家65年终回家……
这场跨越60多载的寻根路,正在续写更多温暖的篇章。
“‘国家的孩子’们年龄越来越大,等待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进取,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江苏、浙江等地公安机关和志愿者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加强技术学习攻坚,希望比对结果出得快点、再快点。”曹文清说,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