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走深走实?陕西公安把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警心工程”,建立民警心理状况分析汇报制度,大力培养心理健康教官,实施“政工干部心理技能培训计划”。系列“硬核”措施,为民警辅警提供有力又暖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4月13日至19日,陕西省公安厅在商洛市丹凤县举办2025年全省公安机关心理服务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全省公安机关60名心理健康服务骨干民警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是贯彻落实《公安政治工作服务保障公安工作现代化行动计划(2024—2027)》和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加强爱警暖警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省公安机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团体心理辅导实务操作、个体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实战心理应用与技巧等培训,着力锻造政治过硬、技能超强、作风优良、服务实战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
2024年以来,陕西省公安厅党委确立“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目标,把全省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全省公安机关政治工作“八大行动”爱警暖警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建设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好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把爱警暖警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民警心坎上。”陕西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戴彬彬表示。
顶层设计 建优体系
做好民警心理健康工作,顶层设计是核心。
陕西省公安厅把全省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警心工程”,上升为“战斗力工程”,制定《陕西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指导意见》,以服务阵地、专业队伍、工作机制建设为重点,构建预防为主、干预及时、服务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采取普遍筛查、风险评估、动态管理、疏导干预等举措,有效推进公安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各级公安机关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公安中心工作、服务公安实战”的鲜明导向,坚持“以警为本,遵从科学”的思想理念,积极推进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精准把脉,摸清底数。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出台《陕西省公安机关民警心理状况分析汇报制度实施意见》,明确以政治部主任、政委、教导员为责任主体,基层所队心理信息员为基础,采取日常信息收集和专项信息收集方式,了解掌握民警在工作、生活、人际中反映或表现出来的22项心理健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动态分析评估,制定心理健康预防疏导方案。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理,着力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做到民警心理预警关口前移、措施前置、保障前伸。
为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商洛市公安局成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相关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席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实行挂图作战;各分(县)局均成立相应机构,压紧压实责任,构建健康保健、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民警辅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榆林市公安局构建由市局党委牵头,多部门多警种共同参与,各县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机制,确定心理健康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暗夜补困”活动提高民警辅警的沟通能力。
“线上线下” 同步发力
为全方位、多维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陕西省公安厅坚持线上、线下同发力。
在线下,陕西省公安厅每年开展“心理服务基层行”活动,定期举办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大讲堂。
2024年的一份工作表,记录着陕西省公安厅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脚步——4月,某县公安局发生暴力袭警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风险隐患评估、一对一心理干预、团体心理晤谈等工作;5月,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举办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培训班;6月,聚焦高考考前心理调适减压、亲子关系培育培养等专题,开通民警心理咨询热线12条,及时为广大民警辅警及子女提供咨询服务;7月,对全省5.85万余名民警辅警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8月,聚焦民警辅警工作、生活与人际三维关系平衡,举办“幸福感建设与职业健康”专题讲座;9月,组建5个小分队,赴全省11个市区65个基层所队开展“暖心护航 助力安保”心理健康服务基层行活动……
在线上,陕西省公安厅制作17部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片,有效预防、排查、研判、疏导、化解队伍各类风险隐患问题;开发心理健康管理App,集成自助测评、在线咨询、放松训练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预警高风险个体,及时开展分析评估、动态画像,制定心理健康预防疏导方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主动性、精准性、实效性。
为实现精准服务、分类干预,陕西省公安厅每年开展1次全员心理健康普查,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对高风险岗位民警每半年进行专项测评,分层分类干预,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提供线上预约咨询;依托政工干部开展“心理关爱互助”,结合家访、慰问等同步疏导;组建省市两级心理危机应急团队,对遭遇暴力伤害、重大心理创伤的民警,48小时内启动干预程序。
“风雨同舟”活动提高团体协作能力。
建好阵地 培养人才
如何立足实际,建好心理健康服务的阵地?
陕西省公安厅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制度机制。市级公安机关建立标准化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承担本地公安民警心理测评、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职能,年筛查覆盖率达100%。县级公安机关设立标准化心理健康服务站,全面开展日常压力疏导和动态监测,每半年组织1次全警心理测评。基层所队认真落实民警心理状况分析汇报制度,动态关注民警心理状态,结合谈心谈话制度,每月上报心理健康动态报告,对有重大应激反应的民警实施“一人一策”帮扶机制。
为确保心理健康服务阵地发挥实效,榆林市公安局建立“一整套”考评体系,对心理健康阵地场所建设、工作制度、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情况进行督导,着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民警心理健康阵地。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水平,培育好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
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建立能力提升机制。陕西省公安厅按照全省总警力0.5%的比例,重点培养100名核心心理健康教官,市级公安机关按警力0.3%配备专兼职教官;实施“政工干部心理技能培训计划”,3年内实现基层所队教导员全员轮训、持证上岗;每年组织心理服务骨干参加国家级专业培训,对考取国家认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资质的民警予以奖励。省市两级每年对心理教官和骨干人才开展至少1次专业培训,建立“教官资源池”。
同时,陕西公安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与地方高校联合共建“民警心理健康实验室”,研发心理风险预警模型;与地方医院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建立“专家库”,开辟“绿色就诊通道”,实行医警联合诊疗。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公安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