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官开展心理服务。
◆如何克服“病耻感”?面对压力如何排解?在遭遇急性心理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应该怎么办?山东公安精准把脉公安民警辅警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4335”心理服务体系,开出系列良方。同时,积极探索心理服务工作赋能公安实战的路径,取得鲜明成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网络上的流行语,道出了公安民警辅警的付出与奉献。
公安机关承担着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广大公安民警辅警身处打击犯罪、守护平安的第一线,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如何疏导解压,助力民警辅警“轻松上阵”,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各项公安工作?近年来,山东公安深入贯彻落实爱警暖警工作有关部署,主动探索、深耕细研,从建章立制到专业人才培养,从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到构建“4335”心理服务体系(四级组织管理体系、三级教官队伍、三级心理服务阵地、“五位一体”心理服务模式),全方位推动民警辅警心理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开花结果。
心理科普讲座。
用“心”守护 构建完善服务体系
“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哪两种”“对于一个心理咨询过程,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是什么”……5月6日,山东省县级公安机关心理服务工作骨干培训班报到当天晚上,参训的109名民警进行了一次训前考试。
“之所以组织这样的考试,是想掌握下大家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基础,有助于我们在培训中更有针对性。希望大家经过培训,成为‘站起来能科普、坐下来能团辅、动起来能团训、静下来能咨询’的心理服务人才。”培训组织者表示。
此次培训班是山东公安加强心理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大局下行动,在时代中前行。根据公安部部署安排,山东公安心理服务工作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又一步。
2008年以来,山东省公安厅全面启动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并推动省、市、县公安机关积极建设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基层所队建设心理放松室、减压舒缓室等心理活动阵地。截至目前,共建成心理服务中心(站)110个,为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心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硬件支撑。此外,部分派出所和交警大队设立心理服务点,将心理服务阵地建设延伸到基层科所队。
为推动心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山东省公安厅在建章立制上下足了功夫。
2021年4月,《山东省公安机关关爱民警辅警心理健康十条措施》发布,从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评估到分级建立谈心谈话全覆盖机制,从开通山东公安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到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送教活动,全方位加强民警辅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提升队伍心理健康水平。
今年2月,《山东省公安机关心理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印发,从组织管理、工作内容、专业队伍、工作制度等方面对心理服务各项工作进行规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山东公安锚定人才这一关键,扎实开展民警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培训工作,目前,已培养民警持证心理咨询专业队伍2600余人。同时,组建山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教官团队,聘任省级心理服务教官93人,市级教官378人,其中有9名教官入选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才库。
莒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徐伟是9名“部级教官”之一。心理学硕士出身的他,因专业素质过硬,被山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教官团队的成员们称为“班长”。
“有一名法医,因解剖尸体发现蛆虫,从此不愿看见面条;一名交警,因一个事故现场,近20年不敢从事发的路口经过;一名侦查员,闻见一种咸菜味就恶心,因为他把某个现场处置与这种味道关联……”徐伟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多起重大案件民警辅警心理创伤处理中。
身处基层一线的徐伟深切感受到心理服务工作对一线民警辅警的重要性。他所在的日照公安建立了市级心理教官包靠联系派出所工作制度,“我和另外两名教官组成一个组,负责包联10个派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压力缓解、情绪调整、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心理服务,有效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当前,山东公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4335”服务体系,为全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深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为“心”疗伤 疏导解压凝聚警心
“那天你们是最早到达现场的吧?”只这一句话,对话的民警面色就变得沉重,五六秒后眼圈泛红。山东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二级调研员李钢忘不了那次给民警进行心理创伤治疗时的场景。
一起致多人伤亡交通事故发生后,3名到现场处置的民警事后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和躯体反应。
“我们用稳定化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快速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等方法帮助他们处理急性创伤。”李钢说,参与110接处警、现场勘查、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等民警辅警是遭遇急性创伤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遭受重大案事件现场视觉冲击时会产生极大精神压力,需要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从事心理服务工作十几年的李钢有一个鲜明的感受,因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他回忆,曾经有一名派出所民警,在经历一个跳楼自杀的警情后,脑海中总是闪现现场惨烈的画面,无法入睡。“为什么不找专业人员提供帮助呢?”这名民警说:“我是警察,还当过兵、扛过枪,怎么能害怕这个呢?”
如何让民警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山东省公安厅坚持“送教到基层”,组织心理服务随警行、心理服务小分队下基层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掌握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山东省公安厅分批分阶段对派出所、监所管理等不同警种共3万余名民警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时跟进辅导帮扶。
此外,为畅通民警辅警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帮助的渠道,山东省公安厅于2021年开通省级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组织骨干心理教官轮流值守接听公安民警辅警的咨询求助。
山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教官、沂源县公安局石桥派出所指导员陈维华是该条心理服务热线的31名接线员之一。她向记者讲述了去年冬天凌晨3点接到的一个电话。
“我受不了,感觉心脏都要爆炸了。”该民警的第一句话让陈维华一下子紧张起来。紧接着,她镇定下来,慢慢引导对方把压在心中的苦闷讲出来。原来,该民警因为近期工作压力大,加上夫妻闹矛盾、儿子摔断腿等因素叠加,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经过50分钟的疏导,该民警慢慢平静下来。
“这些话对身边的人不好讲,难得你们来倾听和陪伴我。热线让我感到心里平静了,有时远亲比近邻好。”电话那头,这名民警哽咽着说。据了解,该条热线平均每年接听500多个咨询求助。
一条热线,为面临情绪压力的民警们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舒缓压力的线上渠道。在线下,完备的心理教官服务团队是民警辅警身边的“知心人”“解忧草”。
2020年,淄博市某派出所民警被抽调外地执行专项任务。临出发时,该民警突然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得知情况后,陈维华及时跟他联系,指导其通过“身体扫描”“安全岛”等心理技术稳定情绪、放松身心。此后两个多月,陈维华一直与其保持沟通。返回岗位后,该民警把一本工作队队员签名册送给陈维华,“您也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后来,该民警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
以“心”赋能 助力公安实战工作
走进德州市公安局天衢新区分局袁桥派出所的护苗工作室,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作室墙上贴着“护苗警师”“护苗教师”“护苗导师”团队成员的介绍。记者注意到这些成员中很多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在‘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这一重大课题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天衢新区分局政委潘国辉介绍。袁桥派出所针对辖区“问题少年”建档立册,实行“一人一档”,建立“结对子”制度,充分发挥警师、教师、导师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教育矫治。
王倩是袁桥派出所护苗工作室警师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教官,王倩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实战经验。
袁桥派出所乔警官在办理一起案件中,认识了“问题少年”小乐。小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缺少管教,结交了不良朋友,在朋友的撺掇下开始小偷小摸。乔警官积极联系王倩,讨论如何从心理上引导小乐重回正道。此后,两人每半月去看一次小乐,疏导其情绪,引导其正确交友。在他们的努力下,小乐重返校园并报考了一所职业院校。
化解矛盾纠纷、破解疑难案事件,山东公安积极探索心理服务赋能公安实战的路径和方式。
淄博等多地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心理教官参与信访案件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科学把握信访人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活动,助力涉法涉诉疑难信访案件调处化解。
德州市公安局创新运用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的技巧,提升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一起矛盾纠纷中,当事人刘某因情感纠纷,情绪波动较大,具有潜在风险隐患。派出所民警联合心理教官服务团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宣讲,成功从根源上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事后,刘某说:“警察同志,你们放心吧,我以后一定好好过日子。”
山东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教官、临清市公安局法制大队民警田丽是当地女警办案机动队的一员。她针对涉家庭暴力和未成年人的案件,通过专业知识技能识别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办案隐患,开展“未成年女性被害人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心理技术”“家庭暴力案件处置工作中应考量的心理因素”等专题讲座,以心理学专业知识服务民警实战。
(本文图片由山东省公安厅提供)
链接:“五位一体”心理服务模式
从现实情况看,对于个体心理的干预不应只考虑单一情境,而应综合考虑其所处的不同情境,综合情境下的干预效果要显著好于对个体单一情境的干预。通过多年的努力,基于心理学发展情境论,山东公安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包括心理科普讲座、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5项内容的“五位一体”心理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全省公安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心理科普讲座 通过心理知识讲授,促进民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吸收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心理服务的基础,民警只有树立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认识,相应的服务才会更有效果。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团体成员在其中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团体成员的主观体验,以此来提高团体成员心理素质和凝聚力。此项训练是将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冲突通过活动模拟出来,在模拟中诱发个体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呈现出来,心理服务工作者再通过活动的激发、引导,进一步促进成员的觉察和改变。
团体心理辅导 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主要依靠行为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则主要依靠情绪情感,依托话题分享讨论来进行,从而引起团体成员之间情绪、情感、认知上的碰撞,激发团体成员自我改变、成长。
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不仅仅可以针对民警及其家属进行个体心理问题的干预及转介工作,也可以为民警及其家属带来发展性、成长性的咨询。
心理危机干预 在民警遇到重特大应激事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工作,快速消除民警不良应激反应。公安工作时常遇到各种危机事件,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开展及时心理服务,帮助其摆脱危机困扰,恢复到心理平衡。
“五位一体”心理服务模式根植于民警工作和生活的情境,在对个体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情境的干预。例如,在组织一场压力应对的团体心理辅导时,要求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是民警日常生活在一起的同事,在团体动力的作用下,民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会抒发自己日常不太可能表达的思想和情绪。其他同事也会主动为该名民警提供支持,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会因为参与成员是同事的原因,自动延伸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对民警工作情境进行干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