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5月8日,山西省右玉县的三十二长城上,一首《走西口》唱出了晋北人的独有特质。唱歌的小伙叫赵金龙,今年31岁,是右玉县的长城保护员,大家都叫他阿龙。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临近长城时,在一个拐角下坡处碰到了骑着电动车的阿龙。虽已进入夏季,但他还穿着冲锋衣,戴着棉手套。
因为想体验一下巡长城的感受,一番交谈后,我坐上阿龙的电动车,颠簸中来到了长城脚下。阿龙把电动车停靠在土路边。我和阿龙开始徒步巡查长城。
这里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县的第32个烽火敌楼,故名三十二长城。
阿龙右肩挎着一个白色塑料包,里边有干粮,还有帐篷、雨衣、垫子等生活用品,真可谓“百宝袋”。“巡查一次长城要3个小时以上,东西得带齐全。”阿龙告诉我,他还养着30多头牛,放牛时还能看护长城,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记者和阿龙在三十二长城上。
临近一个敌楼时,阿龙捡起一块不成形的石砖,仔细地看了一会儿,又小心地放回了原地。我有些好奇,便问他为什么看这些石块。
他回头轻快地说:“这是以前长城上的砖,也是长城的一部分。当年,由于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不够,城砖都被搬回去建房子了。”原来,这里的土长城以前也是有城砖包裹的。
右玉县紧邻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重地,境内有84公里明长城、7.3公里汉长城和星罗棋布的军堡、屯堡……三十二长城是山西省境内明长城遗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段。
阿龙负责的长城段大概有10公里。巡护长城已成了他的日常。
此时,距离最高的敌楼还有一段距离,我有些气喘吁吁,阿龙却显得格外轻盈。“我家就住在长城南边脚下的十三边村,我们现在走的也叫十三边长城。”阿龙说,自从5年前从外地打工回来后,他几乎每天都在长城边转悠。
这里地势陡峭,坡度很大。巡查长城,需要手脚并用。
当攀上最近的高点后,天好像更近了,三十二长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墩台林立、烽燧相望,长城宛若巨龙,在崇山峻岭间一线穿天。
我和阿龙坐在边上,稍作休息。
此时已是11时30分许。“只有亲自走上来,才能感受长城的雄伟壮阔,才会被它震撼。”阿龙指着左前方的一个圆筒状山体继续说道,“那是圣山,据说每次太阳升起,它都会长高一分。”
长城边的村庄,有三十二、三十八、十三边……这些带有数字的名字,折射着那个年代的烽火狼烟。
这里的人们守护着古老的长城,而长城也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昔日人迹罕至的三十二长城,变得热闹起来。
“过去几天见不到一个人,解闷就朝着山里吼几嗓子,现在来长城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巡护也就没那么寂寞了。”阿龙说,今年“五一”假期,每天都有几百人来到这里。
“现在我也在网络平台发视频,开直播,做讲解员,宣传长城。”阿龙拿起手机给我看他在网络平台发布的视频。阿龙说,家里的生活也因为长城的保护与开发产生了改变。他通过网络平台售卖家里的蘑菇等土特产,还做起了农家乐,收入来源变得多样了。
在视频平台输入“长城保护员”,会出现很多视频。他们都在宣传家乡,宣传长城保护,呼吁人们关注长城、了解长城、体验长城。部分保护员通过参与相关文旅项目,将保护工作与文化传播结合,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形成了良性循环。
12时许,阿龙真诚地请我去他家吃饭,他要做莜面饸饹。在他看来,一碗饸饹面表达了晋北人对远方客人最真诚的邀请。我婉拒了,与他约好,有机会下次再来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