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郝中华,感叹于他对长城历史和知识流利的讲解。作为一名长城文保员,他的讲解丝毫不逊于专业解说员。
郝中华是山西920余名长城文保员中的一员。在遍布全省8市39县(市、区)、总长1410.06公里的长城间,文保员们共同筑起了长城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长城保护宣传,文保员还要记录长城现状,留下长城影像,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上报。
郝中华每天要巡查长约5公里的新广武村至猴儿岭段长城。广武明长城位于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是雁门关的前沿防御地区,于明代洪武年间修筑。与其他经过修复和重建的长城不同,广武明长城是未经修缮的野长城。郝中华对此很骄傲:“我们这里是最好的原生态长城。”
郝中华向记者讲解长城保护情况。本刊记者 庞卫坤 摄
43岁的郝中华出生在长城脚下的新广武村,在长城边长大,2012年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广武景区开放后,郝中华和妻子做点儿卖矿泉水、零食的小生意。
每天与长城相伴,郝中华对长城有很深的感情。“当时我发现有一些游客拿走了城砖,说是拿回去作纪念。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着急,就开始进行劝阻。”郝中华说。
城砖是长城的“盔甲”,能在风雨中保护城墙,防止坍塌。“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么珍贵,可不能这么破坏。”更何况城砖本身也是文物。
郝中华说,他曾一度不被理解。“有一次我劝阻游客,那个游客居然朝我胸口挥拳。”郝中华比划着,那是2013年的事情,他成为长城保护志愿者没多久,“那人1米8的个儿呢。”虽然挨了打,但是城砖被留下了,郝中华觉得“值了”。
郝中华依旧以极大热情守护着长城,阻止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捡拾周边的垃圾等。
2015年,经山阴县文物所批准,郝中华成为一名聘用的文保员。为了更好地了解、科普长城,郝中华认真自学长城知识,并研究省、市出台的长城保护办法,“现在做宣传,除了劝阻、解释,我还会把政府的相关政策讲一讲,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
随着长城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郝中华的工作。
“现在大家的长城保护意识都增强了,拿走城砖、乱涂乱画等一些不文明行为基本没有了。”郝中华说。
在郝中华影响下,妻子也成了文保员,夫妻双双守长城。
郝中华不仅是长城保护员,还是山阴县公安局广武派出所的网格员,也是朔州市“长城社区警务团队”的一员。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有游客身体出现了问题,郝中华和网格长一起向广武派出所报告后,派出所民警很快来到这里,将游客送到了医院。
沿着长城一侧铺设的步道一路向上,到达海拔约1600米的广武长城标志性景观点——月亮门。俯瞰脚下,广武古城尽收眼底。
月亮门因其独特的拱门形状和月光穿过的奇妙景象而得名。2016年的一场强风导致月亮门发生坍塌,当地政府联合文物部门启动了大规模修复工作。2020年8月,月亮门重新开放。
郝中华的家就安在月亮门观景台以北的一间简易彩钢房。郝中华踏实地守在这里,不愿意再离开。如今,住房里还安装了高清监控系统,按理说可以减少上山巡护的频次,“但我每天还是坚持到山上走走看看,要不总是不放心。”郝中华说,“我喜欢长城,我要一直守着它、守好它。”这位“朔州市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正是傍晚时分,夕阳的光晕打在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上,有种沧桑的美感。郝中华站在光影里,向我们讲述着长城的故事。
在这里,古人的忠勇与现代保护者们的坚持,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想起一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但是此刻,站在光里的郝中华,确实就像一个英雄,一个因热爱而执着、而坚持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