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8次敲门到350支服务队,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接力,陈梁顺用青春证明:新时代的青年先锋,从来不是孤勇者,而是能点燃星火、汇聚成光的追光者。当越来越多“陈梁顺们”将青春融入城市治理,那些在成长中迷茫的少年,终将在爱的滋养下,成长为支撑这座城市的栋梁之材。
4月30日,北京,当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奖章挂在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第三责任区警务队队长陈梁顺胸前时,这位80后民警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五年前那个暴雨如注的春夜。当时,他正想办法敲开房门,门内是绝食51个小时的网瘾少年小桂,门外是急得跺脚的父亲老桂。“警察同志,您就当救救我们家吧!”老桂颤抖的求助声深深触动着陈梁顺——那是他护苗之路的起点,也是点燃上百个家庭希望的火种。
与青少年交流。
从“游戏攻略”到“心门密码”“陈警官,你把他关进去!”一边是恨铁不成钢、急白了头发的老桂,在不停地列举儿子顶嘴、动手打大人等种种劣迹,要求民警严肃处理;另一边,初三学生小桂把自己关在屋里,已经不吃不喝,绝食51个小时了。这是2020年3月,陈梁顺第一次见到小桂时的情景。
陈梁顺了解到,老桂中年得子,向来对小桂宠溺有加。有一年春节,小桂用压岁钱偷偷买了一个手机,自此迷上了“手游”,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桂劝说不成,强行断网,家庭矛盾彻底激化。在此之前,小桂已经绝食抗议过四次。
陈梁顺深知“救人要救心”,如果此时强行破开房门,或许可以解眼下之急,但小桂的心门可能彻底关闭,必须进行“软处理”。
陈梁顺拉来一张小木凳坐下,隔着房门和小桂聊起了天。起初小桂根本不搭理他,陈梁顺一点一点试,直到聊到小桂喜欢的游戏后才有了点回应。“我年轻时也玩‘英雄联盟’,最高打到过全国联赛。”当陈梁顺隔着房门说出这句话时,门内的小桂一下子来了兴趣。三个小时里,从英雄技能连招到职业选手成长路径,陈梁顺用游戏术语搭建起沟通桥梁,直到小桂打开了房门。
这场看似“不务正业”的对话,成为破局关键。陈梁顺后来在工作手册中写道:“制服能震慑违法行为,却打不开封闭的心门。唯有俯下身段,用他们的语言对话,才能看见孩子的世界。”
此后一个多月里,陈梁顺的日程表被“桂家”填满:凌晨三点接到老桂电话,赶去劝阻父子肢体冲突;周末带小桂一起打游戏放松放松,也让他知道什么才是“高手”……第58次上门时,小桂终于能和老桂坐在桌前敞开心扉,平静对话。陈梁顺端着小桂主动递来的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映出少年逐渐清澈的眼神。
“你知道吗?我爸总说‘我养你这么大’,但只有顺哥会问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小桂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在陈梁顺帮助下,小桂重拾信心,中考成绩比平时暴涨150多分,成功考入市重点高中。如今,小桂已顺利考取大学。
开展宣讲。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陈梁顺和小桂的故事因被主流媒体报道和点赞,迅速“火出圈”。越来越多的家长,甚至连外省市的家长都慕名赶来向陈梁顺求助。此后,一个个“警察与少年”的温情故事不断上演:一个曾对家人持刀相向的“辍学少女”,在陈梁顺的劝导下迷途知返、重回校园;一个学业跟不上、一度自暴自弃的“躺平青年”,被陈梁顺鼓舞打动,奋起直追并顺利考上心仪大学……2020年以来,他见面约谈100多个家庭,重点结对帮扶25个孩子,而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帮扶的家庭和孩子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人的领跑,逐渐发展成为一群人的接力奔跑。
2021年,为推广陈梁顺的好经验、好做法,嘉兴路派出所成立“陈梁顺工作室”;2022年,虹口分局在辖区所有派出所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团支部协助落实的社区少年服务队,吸纳了112名拥有心理咨询、法律、教育等专业背景的民警辅警加入。
身为领头人,陈梁顺带领队员主动排摸辖区里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家庭矛盾突出、沾染不良习气等问题的青少年,主动介入帮扶。不少曾经接受过陈梁顺帮助的人,也主动加入了这支队伍。小桂如今已成为陈梁顺的得力助手,经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开解那些和他过去一样叛逆的孩子;一位“鸡娃”妈妈在陈梁顺的帮助下重塑亲子关系,听取建议专门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并表示“只要陈警官有需要,我随叫随到!”
陈梁顺与小黄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派出所的留置室里。一墙之隔的接待大厅里,71岁的陈阿婆正被“犯了错”的外孙吓得浑身颤抖,泣不成声。
2023年3月8日凌晨,抓捕盗鞋团伙的民警带回一群小年轻。该所的社区少年服务队队员发现其中有个中学生,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陈梁顺。
“人生的关键几步路,我想帮帮他。”貌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是陈梁顺对群众的郑重承诺。
虽然这一次小黄够不上处罚,但陈梁顺了解到,小黄从小父母离异、由外婆独自抚养长大,也曾是重点中学的好学生,但在进入青春叛逆期后误入歧途,开始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进入高三之后成绩一落千丈。
从那天起,陈梁顺和队员们就成了陈阿婆的“编外家人”,频频上门。一开始,小黄都假装睡觉。陈梁顺并不着急,他耐心地和陈阿婆拉家常,听老人回忆养育孩子的艰辛、讲述孩子成长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像一把锁,都有一把独一无二的“钥匙”。陈梁顺带领队员们用心寻找一把把合适的“钥匙”。小黄的“钥匙”是尊重。小黄18岁生日这天,陈梁顺带着几位队员拎着蛋糕上门为他庆生。这一次,小黄终于从屋里走了出来。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小黄吹蜡烛、许愿、切蛋糕……等陈梁顺他们离开后,小黄哽咽着对外婆说:“这么多年来都是我们两个人过生日,今天来了这么多警察哥哥姐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尊重与真诚。”
与此同时,陈梁顺作出分工,让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队员负责小黄心理疏导,引导他积极向上;让精通法律的队员给他释理说法,讲清楚其行为的潜在危害;自己则和师范专业毕业的队员一起为小黄辅导功课,帮助小黄挖掘兴趣志向。队员们各展所长、共同努力,终于帮助小黄走出人生歧途。
截至目前,陈梁顺带领虹口分局社区少年服务队向300多个家庭传授沟通技巧,提供成长建议1500余条;结对帮扶50余名青少年,已有37人完成帮扶、3人顺利考入大学。
带领青少年参观纪念馆。
从“结对帮扶”到“三所联动”工作多年,陈梁顺有25本鼓鼓囊囊的工作手册,每一本上面都记录着一个“问题青少年”的点滴进步。翻开其中一本,里面夹有一份特殊的记录册,上面记录着四年级学生小徐做的每一件好事。
初见小徐是在一所小学的校长办公室。当时,这个刚满10岁的孩子有些唯唯诺诺,看到身着警服的陈梁顺出现后,吓得缩在父母身后。就在不久前,小徐偷偷往同学小顾的保温杯里撒尿,小顾父母得知后,事情就闹大了。
“这么小就往别人杯子里尿尿,长大了还不得吃官司啊!”“你凭什么胡说八道,把我儿子当犯人?”一进办公室,两家人“火力全开”的阵仗就让陈梁顺吃了一惊。
事情已经从两个孩子间的矛盾升级成两个家庭之间、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多方纠纷。为了尽快化解纠纷,陈梁顺依托由公安牵头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召集校领导、校外辅导员、人民调解员和律师共同参与事件调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调解并非一帆风顺。“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才能打开心门。”带着这样的坚持,陈梁顺在下班后一次又一次敲开了两家人的家门:得知小顾数学成绩不好,他主动帮孩子辅导数学题;徐爸爸身份证遗失,他主动帮忙挂失补办……就这样,两家人逐步与他建立起信任,愿意坐到调解桌上对话。
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陈梁顺了解到小徐的恶作剧其实缘于他内心渴望被关注。因此,他向小徐提出要求,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事,并记录在册。之后的每周五下午,陈梁顺都会去学校“检查”,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同步报告给老师和家长。在做好事的过程中,小徐收获了感谢和表扬,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助人为乐代替恶作剧成为他的日常。看到孩子的变化,小顾父母最终决定既往不咎,两家人和好如初。
那本记录册也一直夹在了陈梁顺的工作手册里。这些手册见证了一起起矛盾的圆满化解,也记录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蜕变,更让群众对“遇事找法、法在身边”有了切身体会,对公平正义有了尊崇和信仰。
目前,上海全市350余个派出所悉数建立社区少年服务队,有1900余名民警、2200余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覆盖全市的关爱帮扶网络,已排查发现、结对帮扶问题青少年650余名。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局提供)
(编辑:陈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