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会员回馈、刮刮中奖……当收到陌生地址发来的快递包裹,里面有一张精美宣传彩页或卡片,写着“扫码领红包或奖品”,你会相信吗?
广西南宁的张女士扫了一下二维码,显示已中奖。随后的三天里,她先后收到了一袋大米、一瓶洗护用品和数十元的红包奖励。欣喜之情还未过去,她便在聊天群“老师”的指引下,陆续将自己的4万多元存款转到了陌生账户。意识到受骗后,她选择了报警。
张女士是前不久广西公安机关成功侦破的贵港“11·11”涉诈寄递引流案受害人之一。近日,记者赴广西采访时了解到,仅在该起案件中,警方已查实的受害人就达100多名。而根据犯罪嫌疑人电脑中的收件地址排查,潜在受害人多达400余万名。
“近年来,涉诈寄递引流案件呈多发态势,受害人或潜在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3月以来,自治区公安厅部署开展了打击治理涉诈引流包裹黑灰产业专项行动,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民警查扣的作案工具。
民房里的打包点
桂平,别称浔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素有广西“鱼米之乡”的美誉。
5月13日,记者随桂平市公安局民警来到位于西山镇永培村的一处民房。这个远离闹市、三面环山的三层楼房,就是此次贵港“11·11”涉诈寄递引流案最初的“突破点”。
去年11月11日,桂平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有人涉嫌在西山镇永培村一处民房里包装可疑物品。确定该起警情与涉诈寄递案件相关后,贵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抽调精干力量,会同桂平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组成了“11·11”专案组,迅速开展工作。
接到群众举报的当天下午,桂平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甘永辉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到这里。他看到的,是散落一地的宣传彩页、数万张快递面单、堆积满屋的包装盒、一辆满载上万件快递包裹的货车、十几个正在忙碌打包的工人……随后,他作为专案组成员之一全程参与到这起案件侦办中来,连续一个多月,辗转多个省市,逐步摸清了背后的黑灰产业链。
韦某彬的“新事业”
去年10月,一直在四川打工的韦某彬回到老家桂平,在永培村租下了一间空置的民房,找来20多个村民,一起开启了一项“新事业”——打包封装。
工人们需要做的是一项简单的重复劳动:将附带二维码的宣传彩页放入包装盒,打印并贴好带有地址的快递面单,封装好后集中装车,由专人运往快递站点。
这些快递包裹有一个共同特点——体积很小、重量很轻,多数只装有彩页或小卡片,有的还会放入纸巾等小物件。快递单上的收件地址遍及全国,但发件地址模糊,包裹内容也未作标注。
那么,这些打包的材料从何而来?打包后的快递如何发出?
嫌疑人韦某彬交代,快递包装盒、宣传彩页、快递单及收件地址信息均有不同的来源渠道。“上家运过来多少,就打包多少。少的时候每天几千件,多的时候两三万件。工人都是从当地村民中招募的,忙的时候也会‘加班加点’。”
民警查获的涉案物品。
链条上的合作者
韦某彬口中的“上家”,是在四川某物流公司工作的嫌疑人姚某。在这起案件中,他在境外诈骗分子的指挥下,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物流行业的资源,组建起用快递包裹为诈骗分子“引流”的完整链条。
嫌疑人沈某是某物流公司网点加盟商。姚某找到他,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给他分派了收集空白快递面单的任务。据办案民警介绍,看到有利可图的沈某,后来不仅负责提供各物流公司的面单,还自行组建了一个打包窝点,包装好后直接从自己所在的快递网点发货。
负责印刷宣传彩页的是在广东东莞经营印刷厂的嫌疑人农某。他交代,有人加微信找他做这笔生意,谈的价格是0.3元一份,前前后后印了七八十万份。印好后,装车运到打包窝点。
由于快递纸盒订购量大,且尺寸要求特殊,本地印刷厂无法满足需求,嫌疑人在广东、湖北等地找到纸品印刷厂,为打包窝点提供印有电商购物平台字样的快递纸皮。
嫌疑人范某浩是某物流公司网点监管工作人员。在他的掩护下,打包好的涉诈包裹轻松过检,堂而皇之发往全国各地。即便相当一部分因为地址不准或收件人拒收等原因退回,也“视作正常退件,不予处理”。
至此,诈骗分子通过邮寄快递包裹“引流”的过程已经完成。收到包裹的群众一旦扫描了二维码,就可能一步步陷入诈骗分子精心设下的骗局。
被蒙骗的受害人
去年10月底,广西南宁的张女士收到了一个来自陌生地址的快递包裹。经常网上购物的她,毫无怀疑地拆开了包裹。
里面有一张精美的宣传彩页,彩页上醒目的logo,是某零食品牌。彩页上的内容,是周年回馈的扫码抽奖活动。
由于经常网购该品牌的商品,她颇怀期待地扫了上面的二维码,居然中奖了!
随后她被拉进了一个聊天群。在群内“老师”指引下,先是领到了红包奖品,下载了相关软件、做一些投票类的小任务并得到了少量返现。紧接着,她被告知可以成为更高等级“会员”,每次做任务多投入一点资金,就会有更大的回报。三天后,当她再次投入资金,准备领取返现时,却被告知操作失误,需要将2万元现金送到指定地点,用于“解冻”。
“那时候已经是傍晚6点多,银行下班了。群里‘老师’指点说,如果取不到现金,也可以去金店购买黄金。”回想起诈骗分子层层设局的过程,张女士愤怒又后悔。“一开始居然还认为自己挺幸运的,太没有警惕意识了!”短短三天里,因为这张快递包裹里的小卡片,她从收到红包的惊喜到损失财产的焦急、再到发现受骗的懊恼,心情如过山车般起伏。
随着“11·11”专案的推进,警方查明,张女士收到的快递包裹发自四川某包装窝点,而经营这个窝点的,就是桂平韦某彬的同伙。
深挖后的大整治
贵港“11·11”案件是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涉诈黑灰产专项行动中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公安部和相关地区公安机关支持协助下,专案组不断深挖彻查,先后在多个省市打掉为境外诈骗分子邮寄涉诈包裹引流和生产涉诈彩页的黑灰产窝点8个,抓获嫌疑人86名,查扣涉诈包裹15万余个,查获虚假引流传单近200万份。
“该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抓获了嫌疑人、端掉了窝点,还揪出了行业‘内鬼’。”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网络新型犯罪侦查支队治理组组长谢辉盛告诉记者,根据自治区公安厅部署,总队会同专案组依托警情日研判机制和反诈周调度制度,打链条、摧网络、抓幕后,同步推进打击震慑与综合治理,在对案件的深度复盘中,推动实现源头整治。
比如,针对该团伙成员多具有快递物流行业背景、以实体物流公司为掩护逃避监管的情况,专案组及时将涉案人员信息通报给邮政管理部门,推动快递寄递行业进行自查自纠。专案组还从窝点缴获的电脑等设备中,提取出480余万条公民信息和420余万件快递订单信息,上报国家反诈中心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精准预警和劝阻,并将相关信息通报至国家邮政管理部门,推动行业监管部门进行风险排查、封堵漏洞。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已会同邮政管理部门同步开展寄递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并联合制定《全区涉诈寄递包裹快速拦截联动工作机制》。今年第一季度,全区涉寄递引流电诈案件数同比下降49.6%,今年4月已接近清零。
“在这类案件中,公安机关很难跑在嫌疑人前面,关键是要引导群众继续强化反诈意识,陌生包裹不收、不拆,陌生奖品不信、不领。”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负责人说,警方呼吁快递从业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违法线索,协助公安机关铲除此类黑灰产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