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李雷波,中共党员,2003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物证鉴定处法医,荣获“全国第六届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全省公安机关岗位业务能手”“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标兵”等称号,多次获评山东公安科学技术进步奖、济南市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
实验室里,在高倍镜下,经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数道工序制成的心脏病理切片,在接受着它作为物证的“注目礼”。
“找到了!”60余张切片、连续6个小时聚精会神的观察,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物证鉴定处法医李雷波终于发现了死者心脏疾病表现和急性心衰发作的关键证据,并在心肌间质中找到了极难发现的急性心梗炎细胞。他小心地把它固定下来,这小小的急性心梗炎细胞中,隐藏着一个伤害致死案件至关重要的密码。
21年的法医生涯中,李雷波始终坚信:与死者“对话”,科学技术是按图索骥的“密码本”,而扎实的法医病理学知识则是串联这些密码的“语法”。
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李雷波检验尸体1000余具,法医病理组织检验200余例,人体损伤程度鉴定2000余例;勘查各类现场700余起;出具鉴定文书2300余份,无一差错;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1篇,参与编写专业学术著作5部。
遵循内心选择,踏上法医之路
1995年,18岁的李雷波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5年后,在选择硕士研究方向时,他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专业。这是最传统的法医学方向,是接触现场、接触尸体最密切的法医学研究方向。对于从小就喜欢看刑侦题材文学、影视作品的李雷波而言,法医是神秘的,更是能够让死者“开口说话”、让真相“大白天下”的职业。
自20世纪90年代,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医室就主动引入法医组织病理学,重点解决法医实践中较为疑难的死因鉴定及伤病并存等问题。
2003年7月,硕士毕业的李雷波毅然加入警队,主动请缨从事法医组织病理工作,成为济南这家法医组织病理学实验室中最年轻的业务骨干。初入警营的他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场,但真正投入工作后发现,现实案件的复杂性远超在学校所学,将理论融入实践没有一番苦功夫是做不到的。
为了尽快熟悉法医组织病理工作,他积极参加各种法医新技术培训班,阅读最新专业杂志;为了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他天天围着老技术民警转,眼睛盯着他们做实验的一举一动;为了多些时间练本领,他特意选在了与刑警支队一墙之隔的小区租房住。
“法医的工作,是一项消除未知、探索未知的过程。”李雷波认为,尽管现场可能遍布血迹、气味刺鼻,却是法医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的最好“练兵场”。
济南市某地曾在大年初二凌晨发生一起命案,接警后,李雷波奔赴现场勘查、连夜解剖尸体,从凌晨1时至6时,连续奋战5个小时。经过全面认真检验,李雷波终于确定了死因、致伤工具等关键问题,为案件的侦破和诉讼提供了关键证据。
“无论是半夜,还是周末、节假日,一有案件发生,他随叫随到。”提起李雷波,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物证鉴定处处长刘成刚赞不绝口。
用精病理学,攻克各种“疑难杂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法医工作便是如此。
“每一份鉴定报告都对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必须做到科学、细致、公正,容不得半点疏忽和虚假。”李雷波始终坚守心中的“红线”、做事的“底线”,确保法医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2019年7月,济南市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件。法医提取死者脏器送医疗机构进行病理检验,除轻微颅脑损伤外,未见其他外伤性改变,心脏亦未发现病变,无法解释其“死亡迅速”现象,鉴定意见一时无法得出,案件侦办遇到瓶颈。
李雷波临危受命接手该案件。在案情分析会上,他重点了解了打斗过程,敏锐捕捉到死者头部被打后可能存在颈部过伸、旋转可能,遂主动要求对死者脏器重新进行组织病理检验。但该案脏器已被医疗机构检验,脏器也已经切开、取材,重新检验想要有所突破难度极大。
顶着巨大的压力,李雷波首先复核了医院首次检验的脏器和病理切片镜下情况,排除了心脏问题后,将检验重点放在脑干上。经过多平面、多角度剖验、取材,终于确定了死者脑干挫伤的事实,合理解释了其死亡过程,明确了死因及其与外伤的关系,为案件的进一步处理和诉讼提供了关键证据。
“李雷波做事胆大心细、有章法,是我们队里的‘技术担当’,疑难案件交给他,很放心。”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刘兆勇说。
“在我心里有一个信念,只要接手的案件,不管大小、难易,都要让事实说话。当看到一个个疑难案件被攻克时,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李雷波说。
瞄准法医现场重建,让尸体“开口说话”
李雷波深知,身为一名法医,仅仅掌握一项关键技术,是无法站在更高维度审视和推进案件侦破工作的。于是在把法医组织病理做精的同时,他又将目标瞄准法医现场重建技术,不断拓展法医专业技能。
法医现场重建技术是在法医做出“死亡原因鉴定”“死亡时间推断”“致伤物推断”等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场信息、调查信息及物证检验信息等开展的行为技术分析,对还原作案过程、刻画犯罪嫌疑人具有重要价值。李雷波利用该技术在多起案件的侦破和处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4年1月,济南市一居民与同村电工一同回家取工具时,发现其妻倒在厨房内,已死亡,怀疑是使用漏电的电水壶所致。接警后,李雷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了死者现场所处位置及周围物品,发现现场电水壶确实存在漏电情况,但其身体姿势、位置及“电流斑”形态与水壶漏电电击不符,存在重大疑点。
经仔细解剖,李雷波发现死者颈部的细微损伤和窒息征象,确定死亡原因为机械性窒息,将其手心内“电流斑”大小与电水壶把手宽度比对发现存在差异,结合现场痕迹和发现的电线等物证开展了法医现场重建:犯罪嫌疑人首先掐压死者颈部致其死亡,后使用与电水壶把手宽度类似的铁片作为接触电极进行了电击,最后拖到厨房伪造漏电意外。根据重建的作案过程,结合门锁完好等情况,推断犯罪嫌疑人应与死者熟识。
根据法医重建意见,办案民警立即对该居民进行了传唤。在科学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了将妻子扼颈致死后伪造漏电意外的事实,并设计场景带曾经检测过其家中水壶的电工一同回家见证“意外”。
与“尸体”对话,让每个生命得到尊重,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是李雷波办理每一起案件的目标。
(编辑:高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