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普通通二层门店,竟然“挤”下了数十家医药公司。这里既没有生产线,也没有库房,仅仅靠几十枚印章、几台电脑、几名员工,竟能把“业务”扩展到全国各地,交易流水达到惊人的数目。巨额流水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猫腻……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扣押涉案银行卡35张,冻结涉案资金约2000万元。
疑点:空壳公司“虚拟交易”
今年以来,乌兰浩特市公安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30多家公司,在没有业务往来的情况下,频繁给药品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这些涉案的空壳公司分布在多个省市,作案手段隐蔽,涉案金额巨大。
民警侦查发现,这些空壳公司的运营时间已经长达6年之久,梳理海量的交易数据将是破案的第一个挑战。
随着调查深入,办案民警发现,已掌握的30多家空壳公司,仅仅是该案件的冰山一角。为了挖出整个犯罪链条,公安机关立即抽调经侦、刑侦、法制等部门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以黑龙江、广东、湖北、浙江等地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专项行动。
侦破:80名警力转战5省7市
面对长达6年的海量交易数据,仅仅依靠几十家空壳公司的线索将同犯罪公司全部串联起来,犹如在浩瀚星空中连线,难度巨大。
办案民警杨晨辉说:“2022年我们曾经破获一起涉案60亿元的医药领域特大虚开发票案。这两个案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正是通过侦办这起涉案60亿元的案件,乌兰浩特市公安局依托大数据思维,自主研发出打击医药领域虚开发票“五三四四”技战法和“医药领域快速识别空壳公司”数据模型,并推广各地公安机关使用。
在上述技战法的支撑下,专案组对涉案公司进行全维度分析研判,最终查明实际涉案空壳公司共计1171家,价税合计高达50亿元。
为了对虚开发票团伙进行全链条打击,专案组在上级经侦部门的指导支撑下,对案件扩线经营,依托警税协同机制,从错综复杂的脉络中理清该案团伙的组织架构,并将所有线索串联形成闭环,逐步掌握了犯罪团伙作案时间规律、人员活动等信息,成功锁定犯罪团伙在各地的窝点。
5月27日,乌兰浩特市公安局结合“净网2024”专项行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组织80名警力转战5省7市,成功将张某及其团伙成员32人全部抓获,扣押涉案银行卡35张、公章180余枚、营业执照21套、账目700余份,冻结涉案资金约2000万元。
真相:发票背后的“财富密码”
据调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曾在医院工作。他发现一些不法商贩为了逃避监管,使用空壳公司套取资金。他们将层层代理商加价销售的模式,变为直接从源头药厂抬高出厂价后经过空壳公司直接销售。交易成功后,源头药厂会向空壳公司购买几次“服务”,将抬高的额度返还给空壳公司。张某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
“有风险才有利润,有需求就有商机”,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张某铤而走险。
他利用自己在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迅速注册了多家空壳公司,通过大量虚开发票,套取医药企业的资金,做起了灰色利益的输送桥梁。一系列操作下来,不仅帮助医药企业减少了税费,套取了资金,还提高了售价,规避了监管,自己也在其中获取不菲的收益。
张某说,一开始,自己还十分谨慎,只与自己熟悉的医药公司合作,陌生的公司一概不做,同时通过分散办公、多层伪装等方式,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但随着“业务发展”,张某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张某合作的公司也越来越多,这让张某产生了侥幸心理。“虚拟交易过程隐蔽,难以发现。即便被发现,面对这么多交易数据,公安机关也不可能找到全部证据吧”,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展下线,同时注册更多空壳公司,形成了一个横跨多省份的犯罪团伙。
办案民警靖盟详说:“销售本身没有错,但虚假合同、虚开发票是违法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办法把现金洗出来,再送出去。”
(编辑:方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