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利华,淄博市公安局民警,淄博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今年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没成为作家之前,宗利华的人生经历,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读高中时,他和几个同学成立了文学社,学习之余一起交流阅读心得以及各自喜欢的作家。这是宗利华对文学产生兴趣的萌芽期。
上世纪90年代,宗利华高考失利后,干过电工,当过保安。那段日子里,他把别人丢弃不用的废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装订成册,开始偷偷写点很短的散文,悄悄留着,从没投过稿。
1993年,宗利华考中淄博警校。当时的宗利华还没想到,一个准备将来进入警营工作的警校学生,这一生将会跟文学结缘。
走进香树街
或许因为在校期间就发表过几篇小文章,他从警的第一站,是市公安局淄博公安报社。从那时开始到2013年底,做过5年报纸编辑、记者,办过近10年电视栏目《金盾》(后改名为《淄博警方报道》)。2007年至2009年,他到桓台县局索镇派出所下派工作,2012年底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宣传处交流工作3个月,2014年初调到淄博市公安局史志办工作。除下派那两年外,宗利华的工作岗位,差不多一直与文字有关。
宗利华下派的那个派出所位于县城边缘,辖半个城区还包括40多个自然村,典型的城郊接合部。派出所楼下有条街,每隔五天一个大集。不忙的时候,他喜欢站在二楼楼道里,打量着那条街,一站就是半天。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假如把他的人生轨迹或者精神轨迹上的无数停留驻足的点连接到一起,那会是一条曲线,而穿过这条曲线的中轴,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条街。他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街,从乡下走入城市。于是,这条街成为他小说里的“香树街”,成为一条二元对立的乡村和城市的分界线或连接线,成为他的一个精神故乡。宗利华以此为背景,创作一系列中篇小说,后结集出版。
宗利华说:“这条小县城里的烟火小街,让我想到很多东西。好比触摸屏上一个引擎点,伸出手指轻轻一触,你会发现又一个界面被打开,而且这个界面上居然还有无数个引擎。你打开每一个引擎,会发现后面的内容更加丰富。”
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1999年底,宗利华被推荐到公安部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公安作家班学习,为期两个月。这在他文学道路上是个重要节点。期间结识了很多著名公安作家,比如创作《刑警本色》《黑冰》等作品的作家张成功。通过学习,眼界也一下子打开了。
对宗利华来说,警营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引擎。从小小说、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一路写来,公安法治题材占其作品的比重较大。宗利华的长篇小说《越跑越追》于2010年在《啄木鸟》杂志连载后,荣获公安部文联组织的全国文学大奖赛二等奖,2011年出版发行后,又荣获了第十一届金盾文学奖。
书的封面上,时任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推荐语是:“如果警察打击犯罪是给千疮百孔的社会治病,那么,谁来给伤痕累累的警察疗伤?”
著名评论家雷达说:“(主人公)鹿遥是独一无二的,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许多警察的影子。”
《啄木鸟》杂志总编杨桂峰则如此评价:“《越跑越追》是一部从外向内展示基层民警内宇宙的作品,也是迄今我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直面解析部分基层警察病态人格、精神裂变根源的小说。这种病态人格在公安基层可能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此前尚没有人去做深度挖掘。”
公安工作的丰富性、特殊性以及内在的节奏感,意味着这座富矿取之不尽。长篇小说《盛宴》,是宗利华公安题材小说的另一收获。同样获得了金盾文学奖。距离2010年的《越跑越追》,已经过去6年。这两部题材相对明显的小说,在宗利华自己看来,其区别是《越跑越追》更强化故事的冲突性,而《盛宴》更倾向了人物的内心。两部长篇都来自于他的工作经历,来自于真实生活。
在新疆短期工作期间,宗利华曾到位于冰山脚下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访问过被称作“高原帐篷哥”的班迪尔派出所民警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他后来被评为“全国最美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没到那里前,宗利华根本想象不到,还有如此艰苦甚至惨烈的工作环境。后来他根据这段经历创作的小小说《布仑木沙》,2021年被四川省眉山市选做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宗利华以一个人物为细微切入口,来展示和赞美无私奉献的边疆警察群体。
宗利华认为,公安文学一直走坚实的现实主义道路,有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同时他也清醒意识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公安文学也应与时俱进。他表示,接下来要继续融入火热的警营生活,去发现、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题材,更加精准地去判断和书写警察世界,弘扬公安精神。
(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