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潮涌,莲花盛开。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5年来,琴澳一体化、“南上北下”、跨境“1小时生活圈”……濠江潮起拥湾行,车来人往心相通,人车两旺的珠澳口岸逐渐成为澳门与国家发展大局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写照。
伶仃洋畔,藏蓝涌动。从空中俯瞰,澳门半岛宛如一朵莲花,紧紧背靠祖国,伸展在万顷碧波之上。25年间,驻守祖国支持澳门发展一线的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护航“双区”发展、助力澳门更好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职责定位,创新推出系列便民利企通关举措,25年来累计查验往来澳门出入境人员总数约28亿人次,助推粤澳关相通、人相合、心相“莲”,为开创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贡献边检力量。
硬联通:大道如虹关相通
“长辈走拱北口岸到珠海买菜,小孩走青茂口岸上学,我自己开车走横琴口岸去上班,口岸的多样化满足了一家人不同的通关需求,感觉越来越方便。”邓女士说。25年来粤澳口岸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对像邓女士这样的澳门市民来说,过关“来粤串门”越来越常态化。
25年来,口岸硬联通发展迅速,珠海与澳门互通口岸从1999年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7个,查验通道数量从少于100条增长到如今的约750条,新中国最早设立的拱北口岸先后于2013年和2023年完成两翼改扩建和主联检楼改造工程,横琴口岸历经四代升级变迁,珠澳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澳门更好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畅通了大动脉。
“从2000年的第一代横琴口岸,到如今科技感满满的第四代口岸,各类要素跨境流动越来越便捷高效,澳门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大舞台愈加广阔。”横琴边检站技术队负责人尹飞表示,“最初横琴口岸是为迎接澳门回归而修建的,刚开放时每天只有几百名旅客。随着口岸的不断升级改造,如今单日最高通关量已超过了10万人次。”
24小时灯火通明的横琴口岸,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往来澳门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跨境通道,往来上班、探亲旅游的旅客、商人繁忙奔走、畅享便利,通关时间从回归之初的半小时缩短至目前的20秒。
珠江之上,珠澳两地灯火交相辉映,同样车畅人通的还有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和客流量记录,目前澳门单牌车日均通关量超4100辆次,口岸出入境车流量单日最高超过2.2万辆次,车水马龙的出入境车道成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的生动缩影。
软联通:查验创新“秒通关”
“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前排队要排到口岸外边很远的迎宾南路,现在通关的人翻了几番,过关速度却越来越快,直接‘刷脸’就能‘丝滑’过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黄灼培成为当天第一个入境珠海的澳门居民。回忆起澳门回归祖国这25年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刷脸”取代“刷卡”,今年11月20日零时,“免出示证件”通道正式在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陆路口岸——拱北口岸“上线”。旅客无需掏证件,即可享受快捷出入境。
25年来,珠澳间,人如潮、往来忙。截至目前,该总站已查验出入境人员1.87亿人次,查验出入境车辆1021万辆次,双双创出新高,分别是1999年全年查验量的5.8倍、6.3倍,而旅客的感受是通关更加“丝滑”,这背后正是因为边检查验环节的不断简化、查验手段的迭代升级。
“跨境通勤、创业、求学、旅游、购物……两座城市之间,每天有50多万名旅客出入境,我们的边检工作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实现查验创新。”曾在拱北口岸一线工作多年的边防检查处处长何才根深有感触。
面对旅客的成倍增长,以“变”应“变”、创新发展成了不二选择。珠海边检总站业务、技术工作始终根据口岸查验需要进行按需定制。2018年10月24日,“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查验模式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落地实施,实现了旅客“一次排队办完珠海和澳门双方边检手续”,这种全球少有的查验模式以及两地警察“肩并肩”“面对面”的执勤场面,当时让所有人感到赞叹,在随后短短3年内被推广至横琴口岸、青茂口岸。如今,6年过去了,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查验,已让1.45亿人次的出入境旅客习以为常。
而去年底在横琴口岸落地的车辆一站式查验系统,更是实现了珠澳5家单位联合查验,不到100秒便完成通关手续,查验创新为琴澳融合发展带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