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李亚萍(前排右一)与亲人热烈拥抱。韩斌摄
2月12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现场见证胡英华认亲。王玥摄
2月12日,元宵佳节,江苏宜兴百合村的一户人家门前,铺着红毯、摆满鲜花,锣鼓队敲出欢快的节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翘首以盼,等待一位阔别65年的亲人。
“来了!来了!”簇拥的人群向一辆大巴车移动。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男子及家人在民警和志愿者的陪伴下走下车。这便是大家等待的人——胡英华(原名张勤华)。
短暂地挥手和张望后,胡英华一下子激动起来,与迎面而来的几位亲人,紧紧相拥:“大哥、二哥、大姐……”
这一声声呼喊中,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65年的团圆,该是怎样的喜悦。
人群中,83岁的张勤娇格外激动,她是胡英华的大姐。看到65岁的弟弟,她老泪纵横。
65年前,也就是1960年,正值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胡英华的双亲无奈将6个月大的他从宜兴抱到上海,希望找个富裕人家,让孩子活下来。中途因种种原因,胡英华被送到上海儿童福利院。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个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牧民群众的抚养下茁壮成长。这些孩子也被称为“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就是其中之一。
草原的阿布(意为父亲)、额吉(意为母亲)收养了胡英华,给他取的乳名叫党生。胡英华说他是被草原滋养的孩子,当了42年教师的他爱写文章,给自己起的笔名是塔林夫(意为草原之子)。他在一篇追忆母亲的文章中写道:“落脚在科尔沁草原,我就饱尝了‘母亲’的温情……当我第一次要离开家去外地读高中,忙得母亲从朝到夕未停下手中的活……”
人生当知来处。如今,当年来到草原的“国家的孩子”已过花甲之年,寻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24年12月,在其他“国家的孩子”的鼓励下,胡英华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求助。
今年1月15日,民警给胡英华打来电话告知找到其家人时,他简直不敢相信。妻子丁凤芝回忆:“他哭了,很兴奋,一直在屋里走来走去。后来和找到的亲人们通视频,嗓子都喊哑了,激动得上火,人生第一次打点滴。”
65岁的胡英华,跨越1800公里路程,回到出生的地方。他在亲生父母的遗像前长跪不起:“爸妈,五儿(他是家中第5个儿子)回来了。”他与兄弟姐妹紧紧拥抱,享受亲人团圆的喜悦。他不断向民警和寻亲志愿者鞠躬致谢:“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团圆。”
“胡英华、张勤荣……符合全同胞关系。”认亲仪式现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宣读了胡英华和大哥的亲缘关系确认书。
确认书虽简短,却凝聚着民警们的心血。“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寻亲者的求助信息。我们理解寻亲者的急迫心情,会第一时间进行比对、分析。”乌达木说。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
据史料记载,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之一。为更好地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根,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于2023年4月成立“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专班,探索形成“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网上+网下”核查、媒体及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等工作机制。目前,已帮助41个“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
“胡英华是目前我们帮助寻根的‘国家的孩子’中找到亲人速度最快的。”乌达木说。
与胡英华快速找到亲人不同,此次同来宜兴认亲的李亚萍,历经了10年漫漫寻根之路。2月13日,68岁的李亚萍接过侄儿们送上的鲜花,吃着兄弟姐妹亲手喂的汤圆,幸福得像个孩子。
“对胡叔叔、李阿姨来说,寻根之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对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个逗号。”乌达木感慨。
在胡英华的认亲仪式现场,一位年迈的大爷拉住了乌达木:“我有两个妹妹,是双胞胎,1960年左右送出的,能不能帮我们找找?”原来,大爷从别人口中听说了今天的认亲仪式,便从15公里外的地方赶过来。简单了解情况后,乌达木和同事许锐佳现场为大爷登记了相关信息。
亲人们享受团圆的喜悦,民警们则忙着为慕名而来的寻亲者答疑解惑。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团圆的饭桌上,胡英华唱起了自己改编的歌曲——
从草原回到久违的故乡
心中别提有多欢畅
六十五载生死别离
叫我怎能不热泪盈眶
骨肉团圆
大爱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