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怀龙,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一级高级警长。从警以来,马怀龙满腔热忱为辖区百姓服务,长期照顾46个孤残家庭,帮扶32户困难家庭,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起,被群众称赞为新时代“马天民”式好民警。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有两户老人家的事要先办。”今年2月7日午间,山东青岛因寒潮大降温,马怀龙却无心待在室内,与记者简单寒暄后,就拿着一大串钥匙冲进寒风中。
“这是两个肉包、两个素包,还有粥和菜,您慢慢吃。”他打开独居卧床的武大娘家的门,扶她坐起来,给她在床边支好小饭桌,摆好刚从快餐店买来的吃食。随后,他又来到一家五金店买了一条长带子,径直来到兴德路16号的马根聚家。马根聚因病失去自理能力,前天又从轮椅上掉了下来、额头被磕了一个包,为防止再出危险,马怀龙想快些给他系上安全带。“你用带子把他这么轻轻一揽,绳扣系在轮椅后面,就安全了。”他认真地给马根聚妻子做着示范。
“谢谢马警官!”马根聚妻子拉起老伴的手说,“我们给你唱支歌吧……‘冰封大地太阳最暖和,雪中送盆炭,化作一团火,漫漫长夜彼此手牵手,蓝蓝天空下还是好人多……’”
“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能让群众挨饿”,为群众做好事、解忧难是马怀龙的人生追求,他手上有46把钥匙,46个孤残家庭向他敞开家门、“心门”。
马怀龙照顾独居老人。宗小享 摄
46把钥匙架起民警与群众连心桥
“只要群众信任我,我就要把这些钥匙一直管下去,带动更多人把这些家庭一直守护下去”
记者:听说每逢节日都是您特别忙碌的时候,要为老人们做很多事,特别是春节,今年还是如此吗?
马怀龙:是的,而且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上百名志愿者。我们会走访慰问每位孤残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过冬的白菜、水果,帮孤残老人整理卫生、理发,节前走访送慰问品、发红包,特别是要陪孤残家庭逐户吃顿团圆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的关心能让老人们远离失去亲人的处境,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效果不可替代。社区里有一位70多岁的傅大娘,女儿溺水身亡,丈夫也在悲痛中离开了人世。家庭变故击垮了老人的精神。“没了孩子,没了家,没了念想,我也就是看着日历牌过一天算一天。”傅大娘说。2022年除夕那天,我带领志愿服务队来到傅大娘家,挂福字、包饺子、炒菜、唱歌……我们纷纷行动起来,营造出的浓浓年味打开了老人心结,傅大娘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更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此后,傅大娘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我并说道:“怀龙啊,活着的时候一切靠你,等我死了,咱家的一切也都托付给你了!”
今年青岛红十字会又开展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博爱联盟”微心愿行动,倾听46个孤残家庭的心愿,由爱心企业施以援手,提供电动轮椅、多功能轮椅、马桶、油烟机等生活用品,满足了大家的盼头,感觉年味更足了。
记者:46把,这么一大把钥匙,怎么区分是谁家的呢?
马怀龙:虽然钥匙一大把,我按照居住区域分别拴起来,这边是兴隆一路社区的、中间的是兴隆路社区的、那边是兴德路社区的。
记者:要照顾这么多老人,一定很累吧?我看你走起路来一阵风,手上皮肤皴裂,右手手心发白。
马怀龙:不累。46把钥匙1颗心,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它连接了民警与群众的情感,也架起了我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只要群众信任我,我就要把这些钥匙一直管下去,带动更多人把这些家庭一直守护下去!
我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处理的都是群众的生活“小事”。手这样是因为疏通下水道的原因。社区都是老楼,下水管道容易堵,疏通一次要200元,由一个单元的住户平摊,老人们有的舍不得掏钱,为此闹矛盾。我跟着专业人员学着疏通了一年,就买了2套疏通机,现在操作很熟练了,20米内的堵塞都能解决。今年春节后,我就完成了2次疏通。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受幸福的人”,我们民警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在社区里闲不住,手机上存着2000多个群众的电话,哪个楼道的灯不亮了、谁家的锁坏了,群众找我,我就想办法。昨天我接打的电话有97个,语音、视频通话30次。最近,我打算再准备一副担架,这样老人们住院回来上楼时,大家一起动动手就能让老人回家更方便。
记者:你17年如一日,帮扶了这么多孤残和困难家庭,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下去的?
马怀龙:是组织的培养。我从军24年、从警17年,党组织培养了我。人民公安为人民,如果你看到一名腿脚不便的老人想去医务室,三四百米的路上蹒跚踉跄如同万里跋涉,不帮他,过不去良心这道“坎”。
小社区也是人生大舞台,这是我的阵地和事业。下社区时,如果群众热情问候你“马警官你真是好人,你辛苦了”,怎能不高兴?听群众主动要求“给我个袖标,帮你长个眼神,多只耳朵,和你一起帮助别人”,怎能不感动?
这么多年的帮扶工作,最幸福的人就是我。你看,帮扶孤儿徐龙,我多了一个儿子;帮扶宋月兰我多了一个妹妹;帮扶那些孤寡老人,我就多了父亲、母亲。
有好几次,社区里的老人把我叫住说:“家里有急事。”我坐在客厅里等他们,却见他们从厨房里端出鸡蛋面:“看你忙来忙去、满头大汗,哪能不先吃饭?”群众当我是家里人,心里真的是暖洋洋的,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马怀龙背武大娘下床。
要让群众在困难时有依靠、生活上有奔头
“群众的事无小事,都是社区民警的头等大事,心里觉得有意义身体就不累”
记者:一开始做社区警务感觉困难吗,用怎样的方式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马怀龙:2008年,我成为社区民警。当时话也不知道怎么说,感觉两眼一抹黑,不得要领。后来遇到了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陈永富,他耐心传授我2个多小时的社区工作经验:“社区警务好比一棵大树,民警是树根,群众是土壤,根土是一家,真心为民、真情助民、真爱暖民,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我瞬间开窍,开始挨家挨户走,发放警民联系卡,让我的诚意滚烫、让我身份透明、让我的承诺实在。社区里孤残老人多、空巢老人多、困难家庭多,我专门建立这部分群众的档案,确定帮扶对象。立足群众需要,在办实事上下功夫,购买手电钻帮助居民安装防拉栓,协调锁业公司为居民安装防盗锁,推广爱心黄手环帮助老人回家,解决老楼的难题……点滴的努力,群众都看在眼里,我开始在社区扎下了根。
记者:群众交给你第一把钥匙是什么时候,请讲讲当时的情况?
马怀龙:每一把钥匙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悲欢过往和警民间的信任。
2011年10月的一天,我走访到居民宋月兰家。宋月兰拄着双拐开了门,房间里气味刺鼻,堆满瓶子、纸壳,丈夫杜盛昌骨瘦如柴,躺在床上。这是一对残疾夫妇,月收入不足千元。这样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赶紧把身上的钱都留了下来,第二天便带领青年民警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此后又与居委会协调为他们申请了低保。之后,我每个月都要来转两回,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孩子的学习用品。
第二年7月,我趁午休时间来到他们家,掀开被子发现杜盛昌因糖尿病复发引起并发症,双腿已经溃烂,可他却说:“没钱,不治了。”“必须上医院!走!现在就去!”我背起杜盛昌就去了医院。经过治疗,杜盛昌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我四处奔走为他筹集到后期的治疗费用。杜盛昌住院,妻子需要在医院照顾,孩子却没人照顾了。我说:“我来照顾。”就这样,我接过了宋月兰家的钥匙,也接过照顾一个家庭的重任。
后来,我手上的钥匙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有人劝我少操点心,可是我认为,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就要让群众在困难时有依靠、生活上有奔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记者:听说你不仅帮助辖区孤残家庭,还在街上“认领”老人来照顾?
马怀龙:咱们国家对于弱势群体有很多好的政策,我有责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身旁。
刘本义老人是海云庵广场亭子里的“常客”,2013年中秋节我在那里执勤时发现了他。他在青岛出生,很小时父母双亡,后来到湖北打工,再回到青岛时,伯父也去世了,户口成了空挂户,无儿无女,也不愿见亲友,只得流落街头。我心里很难受,决心给他安个“家”。我给他找了旅馆先住下,后来又给他租了房,帮他到派出所补办了户口簿、身份证,又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他办理了低保救助、孤老救助以及居民医疗保险。后来,又协调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给老人申请了廉租房。为证明他的身份、房屋产权及确系无房户,我前后跑了11次房产交易中心和房管部门办理证明,申请下了兴隆路辖区的廉租房。最终,孤独潦倒大半生的他有了自己的家。
记者:你经年累月照顾困难群体,要做很多琐碎的事,一定很辛苦吧?
马怀龙:群众的事无小事,都是社区民警的头等大事,心里觉得有意义身体就不累。回想这些年的社区警务工作,我的体会就是做到“四子”:磨烂鞋底子,走千家万户;说破嘴皮子,为群众办事;敞开耳根子,听社情民意;掏出心窝子,赢居民信任。
妻子说我这个工作就是费鞋,辖区里的12条街巷,我每天至少要走上一遍,少说也得有2万步。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群众中,在点点滴滴中建立起信任,很多棘手难题才能化解于无形,为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解打牢基础。
去年,辖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我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在楼长微信群内发布后不到一小时,就接到一位楼长的电话,我和同事赶到后将嫌疑人当场控制。
马怀龙与老人共度春节。宗小享 摄
追光而行,点滴之爱汇聚成海
“要继续把全部的爱献给我热爱的公安事业,洒向社区群众”
记者:为了群众三冬暖、春不寒,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你终日劳碌,还把个人的大部分收入投入进去,家里人支持你这么做吗?
马怀龙:说实话,我做这些最直接的源头就来自家庭。我是沂蒙老区人,父亲叔伯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为穷苦人谋幸福。母亲更伟大,年轻时就是支前模范,一生向善。
我家有一个干弟弟,他是母亲朋友家的孩子,离我们家十几里,家里穷不想让他上学了,母亲知道后把孩子领到家里培养,从初中、高中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来又多了一个干姐姐,是母亲从上海看大姐回来的路上领来的,她因婚姻遭家里反对要轻生,母亲碰巧和她住一个宾馆,就把她带回家,帮她找工作并安顿下来,一住10多年,直到和家里冰释前嫌。
母亲长期照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困难家庭20余户;有一个赶集卖瓦罐的,只要下雨父母就让他住家里,不用涉险蹚河赶车回家,一住就是40年。母亲70多岁时,还照顾本族一位80多岁的大婶,定期领她去镇上洗澡,持续了10年。汶川地震时,80岁的母亲蹬了20公里三轮车到区民政局,把个人积攒的5000元钱捐给灾区。
这些年,母亲每次来青岛都要去看望我帮扶的困难老人,把自己积攒的钱交给这些困难老人。妻子和女儿也都支持我,经常给老人们洗衣服、打扫卫生,乐在其中。
记者:在帮扶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复杂的矛盾纠纷?
马怀龙:是的,有的家庭矛盾确实棘手,但我相信没有查不到的源头信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恩怨,也没有调解不了的纠纷疙瘩,哪里有家庭纠纷、哪里有“疑难杂症”,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这些年,我针对各种矛盾纠纷尤其是家庭矛盾方面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被同事称为“老马调解工作法”。就是要设身处地考虑当事人的处境,从根上治,用心用情用力去办理,把“执法如山”和“执法如水”,“法外有情”和“理中有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柔性方式调处,实现“事心”双解。参加社区工作以来,我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件,其中家庭矛盾纠纷380余起,成功率达90%以上。
看到老人们对以往释怀,安度晚年,没有比这更欣慰的事了。我办公室的文件柜里面锁着10份被帮扶者的遗嘱,这些老人们都能坦然地面对死生,将身后事托付给了我。
前年,老人刘本义病重住院,他告诉我:“马警官,你对我的恩情,我这辈子没法回报了。”我说:“不是我对你的恩情,是党和政府的恩情,要报答也是要报答党和政府。”老人便立下“等百年之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我的一切后事交给马怀龙警官处理”这样的遗嘱,令人动容。去年年初,老人安详离世,我们按照老人的意愿将遗体捐献给了医院。
记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打算?
马怀龙:社区民警的职责就是服务群众,党组织培养了我,不为群众做事,就对不起党组织给我的荣誉和对我的培养。娘今年97岁了,好事做了80年,我做的远远不及,要继续努力。
近年来,各级组织和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马怀龙金盾志愿服务队”2022年成立了,社会工作者、爱心人士不断加入进来,现在已经达到了380人。他们中有专业的律师团队,为困难家庭提供法律援助;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团队,为生病的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救助;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有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开展帮扶工作的能量越来越足。
爱如明亮的阳光,能温暖心灵,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身为党员、社区民警,我今后要继续把全部的爱献给我热爱的公安事业,洒向社区群众,初心不变、恒心不减!
(图片由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