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幸福基石,也是民生考题。
近年来,浙江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积小安创大安”的工作思路,运用警地、警网、警民“三融共治”模式,全力推进“平安村社”建设。其间,通过强化警力下沉、网格融合、警民协作,推动矛盾纠纷及早化解、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多元化,为平安建设夯实了根基。
创新机制——实现治理“稳”与“实”
3月10日,三门县公安局浦坝港派出所民警刘佳明在检查辖区旅馆行业时,发现某旅馆存在一证多人住宿情况。他立即对照手机上的“旅馆业(民宿)管理标准件”对这一情况进行处置。
“‘旅馆业(民宿)管理标准件’是我们人手一本的‘百宝书’,特别是对我这样工作不久的新警来说,太好用了。”刘佳明感叹道。
据悉,浙江公安机关以社区民警专职化建设为牵引,迭代升级基础工作标准化的“清单”——坚持工作清单化、清单标准化、标准可视化原则,从内容、流程、保障、评价等方面入手,细化执行“颗粒度”,建立工作流程“标准件”。
这种模式让基层民警能够基于勤务标准,在任何时间、空间和事件场景下,迅速抓住工作脉络,确保快速上手、高效推进、协作顺畅、履职尽责,真正实现“填空式”减负作业。
这种模式还明确信息采集员、纠纷化解员、风险销号员、政务服务员、防范宣教员“五员”职责以及驻村兴农、驻社乐民、驻企优商、驻校安园、驻医护院“五驻”要求,细化制定23项工作措施,实现基层警务供给全领域推进、全要素覆盖。
科技护航——赋能管理“智”与“准”
“这起家庭纠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请立即查收,并指令民警走访了解、及时化解。”近日,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收到分局防控治理中心推送的重点警情预警指令后,迅速通过“谐调共治一件事”平台对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随后指令社区民警迅速介入,成功化解隐患。
这是浙江公安机关推动防控治理中心通过数字化应用,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基本态势和动向,实现“打防管控建”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浙江公安机关已建成115个防控治理中心,依托“浙里派综”平台,打通与社会治理中心的信息流转渠道,形成政府与公安双侧适配的五级防控治理架构。通过统一规范任务准入、整合、派发、反馈、支援、评价和督导流程,防控治理中心实现了38项业务归集“一套系统、一个终端”,563项信息要素“一次录入、全网通用”,47项高频任务“一次反馈、全网更新”,有效解决了派出所信息录入重复的问题。
协同共治——促进村社“融”与“和”
近日,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阮港村发生一起因企业安装新机器设备导致人员受伤的赔偿纠纷。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兰亭派出所驻村民警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联合共享法庭法官、驻村律师以及街道劳动权益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联合调解。仅用一天时间,他们就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高效调解得益于浙江公安推行的“驻村融治”机制。近年来,浙江公安在全省积极推进联勤警务站建设,整合事权部门、属地镇街、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入驻,推动不同治理主体、治理力量、治理手段、治理方式的良性互动和功能整合。同时,实现警格与网格的全部编组对应,确保“网中有格、格中有警,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实现警务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无缝对接。
为锻造一支过硬的村社治理工作队伍,助力基层善治,浙江公安机关深化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互联互通110与12345、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推广“民声一键办”,打造协同共治新模式。
此外,浙江公安机关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浙里安”义警协会,联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盘活村社自治力量,以民力融入做强社区警务团队,构建起邻里守望、共筑平安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