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襄阳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创新推进巡防资源融合、警格网格融合、智慧场景融合,大力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全域巡防“织天网” 基层治理更高效
“闸口夜市东侧烧烤摊位处有人激烈争吵,疑似发生消费纠纷。”3月15日晚10时许,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区分局庞公派出所在“警民联防群”内收到群众提交的线索。庞公派出所立即“点对点”指令距事发现场最近的夜巡小组赶到现场处置,并同步推送执法“规范指引”。民警在现场调解过程中,通过可视化执法记录仪、线上平台与分局指挥中心实时互动,接受处置建议,最终让争执双方握手言和,避免了矛盾冲突升级。
据了解,2024年,襄城分局先后3次召开“诸葛亮会”,5次实地勘查,探索构建以“专群结合、联勤联防、科技支撑”为核心的全域巡防体系,让“派出所主防”进一步落地生根。襄城分局将城区警力分为鼓楼、檀溪两个片区,设置14条重点巡线,负责主次干道、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巡防;各街镇、社区村组设置153条治安巡线、44个党员值守点,负责背街小巷、重点路口的巡逻值守,确保“点、线、面”无缝对接。每天,各地警力还发动社区干部、网格员、乡贤“五老”以及“双报到”党员800余人,开展“网上+网下”的24小时巡逻防控。“全域巡防”启动以来,通过全面布防、立体感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震慑力和服务力,襄城辖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65%,其中街面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
为提高基层治理效率,襄阳公安紧扣科技兴警战略导向,强力推进“情指行”一体化中心、大数据中心、侦查中心、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基础管控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全量汇聚警种资源和信息要素,为一线民警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提升“一市一台”工作质效,推动1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市局统一接警、分析研判和集中调动,综合利用“热力地图”、AI结构化探头、物联网巡防无人机等智慧系统与设施,科学精准地处置警情,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同时,他们抢抓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契机,积极参与市域开源体系建设,依托公安大数据平台,深化部门间数据广泛共享和深度挖掘,搭建了重复警情治理等各类实战模型734个,推动业务细分、流程再造、警务协同,让群众对平安的感受更加可见、可触、可感。
警格网格融合“治未病” 打击防范更有力
今年春节前,某民营企业的大理石砖被盗。民警结合各地网格员在“E巡防”小程序上发布的线索进行追踪研判,仅用3小时就抓获了嫌疑人;针对春耕期间农机使用较多、群众出行集中等特点,民警联合群防力量持续开展安全检查,并通过“E巡防”小程序及时上传、督促整改相关问题隐患……
盛康镇是谷城县第三大镇,有28个村,各类场所单位数量多、分布广。日常工作中,存在情报收集流转不及时、部门协同对接不到位、档案台账重复烦琐等问题。在反复调研论证后,谷城县公安局盛康派出所决定以数据赋能破题,研发推广“E巡防”小程序。
目前,“E巡防”小程序与当地基层管理、智控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了“管理目标一体收纳、工作开展一键操作、动态成效一图展示”等功能,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小程序界面简洁、操作便捷,只需简单培训即可大范围推广使用。“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镇28名网格员、188名‘百户长’全覆盖使用小程序,可以随时调取、跟进督导每个人的工作情况。”盛康派出所所长付路说。数据显示,2024年,盛康派出所通过“E巡防”小程序开展巡防管控1543次,消除问题隐患28处;全镇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2.2%,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2.4%。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近年来,襄阳公安积极主导和参与“共襄共治”“随手拍”“襄阳反诈”等小程序的研发运用,实现了相关警情、预警信息、群众诉求事项上报、受理、化解、确认、反馈“一张网”闭环管理;深化110与12345的高效对接联动,接入城市智慧治理“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即“市、县区、乡镇”治理平台和“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组、网格”应用端口),建立了党政、公安“内外双循环”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格局,与政法委、司法、卫健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共享、会商通报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们还将公安业务模块嵌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信息枢纽平台,增加了100余项可防性案事件目录,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襄阳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智慧场景“添便利” 服务民生更贴心
“现在道路越来越畅通,既省了油,还美了心情!”提起最近出行体验,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由衷地感叹。襄阳市樊城区大庆西路与人民路路口地处繁华商圈,以往每逢早晚出行高峰及节假日,车辆左转与直行总会出现“固定式”拥堵。2024年9月,襄阳交警在相关路段创新推出智能可变潮汐车道,由17组潮汐机器人对车道进行实时调整——交通平峰期,智能可变潮汐车道行驶方向保持由东向西直行;交通高峰期,行驶方向变为由西向东左转,将原有的一个左转车道变为两个,提高了各车道的通行利用效率。据统计,该车道投入使用后,相关路段的通行效率提升了20%以上。
从静态到动态,变被动为主动。2024年以来,襄阳交警依托城区环线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了城区161处交通安全设施,对可能导致拥堵的情形早发现、重干预、快处置;深化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智能化改造路口信号灯448个,大幅提升了路网通行效率;在实现全市道路综合监控“电子全覆盖、数据全汇聚”基础上,精细化治理10处重点路口,不断改善学校、医院等区域的交通环境,全市交通拥堵指数持续位居全省低位。
贴心服务,不止于此。襄阳公安“因地制宜”,丰富拓展智慧场景的内涵与外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警有所应——他们大力推行公安业务“网上办、跨省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一业一证”、新生儿落户“一窗办理”等18类135项业务实现了全程网办。“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落地110个试点社区,240余万人次群众直接受益。他们在辖区高校、企业、旅游景区试点建设智慧警务室,搭建多层级视频巡查系统,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实战应用模型,实现了警力、保安、部门联防力量的可视化部署,对相关区域的人员、车辆和突发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他们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感知技术推进社区管理数字化,在有条件小区搭载了具备智能门锁、人脸识别、车牌抓拍、违停预警、高空抛物摄像、独居老人照顾、安防信息推送等功能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建成“智慧小区”1500多个,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