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庭所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义警调解”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 将调解员划分为金、银、铜、铁、锡五种类型:“金舌”善辩、“银舌”善论、“铜舌”善圆、“铁舌”善稳、“锡舌”善静
“刘老都出面了,话说得在理,而且仅用了5天时间就给我解决了,比我预想的快很多。以前的事我也就不再追究了。”
“其实错先在我,以后我们还是好邻居。”
……
前不久,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三三村村民桑某与李某因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在辖区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官、律师和老村支书的联合调解下,双方最终在村委会握手言和。这是临泽县公安局平川派出所创新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平川派出所创新工作思路,协调建立“庭所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义警调解”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该所根据辖区纠纷特点、成因和化解难易程度,将矛盾纠纷分为五个等级;同时根据调解员的性格特点、群众基础和专业知识等,将调解员划分为金、银、铜、铁、锡五种类型:“金舌”善辩、“银舌”善论、“铜舌”善圆、“铁舌”善稳、“锡舌”善静。针对不同等级矛盾,他们指派相应类型调解员开展工作。
为提升调解效能,平川派出所聘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担任调解顾问,成立“五舌”调解团,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官、律师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参与调解。调解工作打破时空限制,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五舌”调解团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场景,真正实现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
辖区平川村村民老张和老王因两棵红枣树的归属问题产生纠纷。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五舌”调解团成员来到枣园进行现场调解,不到半小时就促成双方和解。调解成功后,民警还定期回访,防止矛盾反弹。
“矛盾化解关键在于一个‘顺’字。我们坚持随时随地调解纠纷,尽量选择当事人感到舒适的环境开展工作。只要双方心里那口气顺了,矛盾自然就能化解。”平川派出所所长苏振涛表示,农村地区多数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都是由矛盾纠纷激化所致,只要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各类案件发案率自然就会下降。
平川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建立滚动排查、提前介入、联动联调、矛盾评晒等工作机制,通过事前防范、事中处置、事后跟踪的全链条管理,牢牢掌握矛盾纠纷化解主动权。该所注重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辖区至今未发生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及重大“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此外,平川派出所还创新工作举措,主动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他们以镇、村、社三级管理网格为依托,推动建立“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应急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六项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