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周一)早高峰,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夷陵大道白沙路口,数百辆悬挂金属二维码号牌的电动自行车有序穿行。这些闪耀着科技光芒的号牌,正是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创新推行的“电动自行车二维码溯源号牌”(以下简称二维码电动车)。
自2024年这些号牌启用以来,宜昌市电动自行车交通守法率达90%以上,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达98%,涉电动自行车亡人交通事故数、亡人数同比下降27.8%、24.5%。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宜昌公安在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治理智慧。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城市正谱写着新时代交通治理的新篇章。
从“管理难”到“治理优”的突破
“早高峰警力配置从4人减至2人,交通秩序反而更有序。”在白沙路口执勤的交警韩雷介绍,二维码电动车管理系统推行以来,驾驶电动自行车通过该路口群众的头盔佩戴率达到97%以上,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显著减少。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宜昌市电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数达3.57万余起,占总事故量的55%。由于缺乏有效的登记管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不足、违法行为突出,导致涉电动车事故多、处理难等问题频发。如何破解管理困局,成为城市交通管理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2024年6月,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联合湖北某科技公司,创新推出二维码电动车管理系统,为每辆电动自行车配备唯一的电子身份标识。通过接入宜昌公安物联网服务云平台,这些号牌有效破解了电动自行车车主身份信息模糊、违法追溯困难等管理难题。
“这不仅仅是一块号码牌,更是一个移动的电子身份证。”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严国强介绍,“通过二维码电动车管理系统,我们可以实现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上牌到路面监管、违法处理等的全流程可追溯。”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的重塑
在等待红灯的间隙,一位佩戴安全头盔的宜昌市民告诉记者:“以前,我总觉得戴头盔麻烦。如今,在交警引导下,我认识到了佩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在白沙路口,记者现场观察20分钟发现,即便无交警值守,绝大多数市民都能正确佩戴安全头盔。
“我们以最影响交通秩序的不佩戴安全头盔为突破口,全面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李志超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警示曝光、案例宣讲等方式,让安全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2019年5月,《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涵盖生产销售、登记服务、通行保障等内容,特别明确不佩戴头盔的处罚依据。“这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的局面,让我们管理更有底气。”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车辆管理所副所长姚华说。
“我们试点建设无电动自行车违法小区,小区出入口可提供无偿使用头盔,让居民做到‘无头盔不出门’;我们还制作了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宣传视频,并发送至每名民警辅警手机上,方便每名被现场查获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观看,接受宣传教育。”严国强说。
从“粗放增长”到“系统治理”的跃升
目前,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与市场监管、电动车行业协会等部门研究会商,从重点行业推动、路面依法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电动车管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下一步,我们在宜昌城区先行先试二维码电动车的基础上,还将为电动自行车号牌植入芯片,实现车辆轨迹实时查询和防盗功能,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李志超说。
严国强介绍,“接下来,支队计划将电动自行车管理措施延伸至物流、环卫等特定行业,以提升营运车辆的精准调度能力。通过深化‘二维码+’技术应用,系统将进一步扩展至快递外卖行业监管、社区充电安全管理等领域,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