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打击侵权假冒、保护知识产权,事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任务。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通过加强专项打击,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破案攻坚,并加强同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协作,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本期“安防讲堂”聚焦打击知识产权犯罪,通过案例剖析、以案释法,进一步强化企业和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离职员工“另起炉灶” 警方出击“片假”不留
案件回放▲▲▲
制售假冒光学镜头非法获利
今年3月,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接到辖区某光学企业工作人员报警称,有人长期在某电商平台销售假冒该品牌的光学镜头,对其品牌声誉造成了极恶劣影响。随后,民警登录某电商平台,发现这些光学镜头均对外声称“原厂出品、正品行货”。
民警随即对案件展开侦查,发现这些假冒光学镜头货源来自上饶市信州区。警方迅速锁定了这个制假窝点,并一举将正在包装假冒光学镜头的程某某等3人抓获,现场查获假冒光学成品镜头1000余套、光学半成品配件1000余套、流水线生产机器若干。
经查,民警发现这个制假售假团伙成员均为该光学企业的离职员工。为牟取私利,他们利用在企业里学到的生产技术,私自仿制光学镜头,并将在职期间的客户资源发展为假货下家。同时,团伙成员还将假冒成品销售给网店经营者,这些假冒的光学镜头被包装成正品,通过电商平台大量对外销售。目前,程某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案情分析▲▲▲
离职员工制假售假触犯法律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程某某等人,利用离职员工熟悉企业技术工艺、供应链和客户渠道资源的便利,通过网络平台制假售假。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在销售中,如果遇到消费者质疑或投诉的情况,会采用返现金、退换货的方式稳住消费者,而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难或怕麻烦,最终接受“协商方案”。此行为不仅使企业的品牌声誉被抹黑,正品市场份额被挤占,而且无质量保障的假冒产品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民警支招▲▲▲
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
冯权(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侦大队民警):
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购物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为防止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购物时最好优先选择品牌旗舰店或平台认证的自营店铺,并查验店铺公示的营业执照等资质。收到商品后,消费者要仔细核对商品质量和产品批次等信息,发现异常立即拒收。在面对“一切解释权归本店所有”“一经出售概不负责”等霸王条款时,要勇于说“不”,也可以保留好购物凭证、商品详情页及聊天记录作为维权依据。
品牌企业内部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组织员工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员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意识。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设计和培育的商业标识,企业应及时申请专利授权和商标注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在自身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要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中国警察网记者曾芳洲、陈玚、通讯员周悦)
斩断假机油黑色产业链
案件回放▲▲▲
汽修店老板买到假机油
去年5月15日,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一汽修店内,多名陌生男子驾驶外地牌照车辆,冒充某公司工作人员向店主于某推销知名品牌润滑油,于某向对方支付8.45万元购买润滑油385桶。随后,于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疑似假冒商品,遂向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报案。根据线索,警方最终破获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5名,打掉犯罪团伙2个,捣毁制售假窝点16个,现场查扣假冒注册商标的知名品牌润滑油2000余桶,涉案价值3000余万元。
案情分析▲▲▲
从源头到终端“完美伪装”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低价购买原油,自己租用场地,购买灌装机油的油泵、封口机、充气泵、称重秤等设备,私自进行灌装制作假冒注册商标的润滑油,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犯罪嫌疑人采用微信聊天推送、电话推销等方式,将假冒润滑油销往全国多地的汽车修理企业。汽车修理企业及购买人员再进行二次销售,从中非法获利,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每一起假冒机油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复杂的黑色产业链,涉及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且十分隐蔽,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打击难度。更为重要的是,高额回报吸引着制假售假者参与其中,让假机油乱象屡禁不止。这些假机油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车主的利益和行车安全,破坏了市场秩序与消费者的信任。
民警支招▲▲▲
“严打击+强宣传”维护市场秩序
妥生鹏(甘肃省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
广大消费者购买汽车使用的油类产品,千万不要贪图便宜,一定要选择正规品牌和销售渠道。若发现疑似假冒商品,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及时通过“12315”或公安举报平台反映。公安机关要加强线索排摸,重拳打击各类涉知识产权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提醒广大企业要强化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提升广大群众的知假辨假能力,共同营造尊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中国警察网记者王广平、通讯员李娜)
直播带货乱象多 擦亮双眼不入坑
案件回放▲▲▲
直播间品牌清仓竟是假货
今年2月25日,浙江省新昌县的王先生被某平台直播间里主播声称的“正品某品牌运动鞋大促销”所吸引。主播在镜头前不断展示鞋子,同时用贴纸遮挡住了品牌标识,并反复强调“专柜同款”,以刷屏式的宣传营造出紧张的抢购氛围。尽管主播在直播过程中频繁更换商品链接,但王先生出于对品牌的喜爱以及对直播间价格优势的盲目信任,没有多想,就通过一个没有任何商品介绍的空白链接支付了119元。
几天后,快递送达,王先生满怀期待地拆开鞋盒,却大失所望。他发现收到的鞋子材质粗糙不堪,连鞋标都存在印刷模糊、标识错误等问题。于是,他立即联系直播间客服,对方却以“活动商品不支持退换”为由拒绝售后,随后更是将王先生拉黑。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最终将频繁更换直播账号的犯罪嫌疑人周某、丁某抓获,涉案金额80余万元。目前,两人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案情分析▲▲▲
轻信低价直播宣传损失钱财
如今,直播带货已然成为一种热门购物方式,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趁机利用直播平台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这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触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红线。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直播平台的即时互动性,以及消费者对“低价好货”的心理预期,通过伪装成“品牌直播间”,假借“专柜同款”等宣传噱头,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所谓的“正品运动鞋”。然而,这些所谓的“正品”实际上是假冒伪劣产品。其鞋标、包装、品牌标识等均为伪造知名品牌的假冒品,不仅严重侵犯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更让消费者蒙受了经济损失。王先生正是轻信了这种低价直播宣传,最终不仅损失了钱财,还无意中成为了侵权链条上的受害者。
民警支招▲▲▲
欺诈消费者牟利要不得
俞坚方(浙江省新昌县公安局七星派出所民警):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丁某等人的行为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此类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品牌企业的知识产权,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对消费者构成了欺诈,严重破坏了电商平台的诚信生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国警察网记者谢佳、通讯员赵越、石嘉浩)
制售假酒触刑律 商标侵权落法网
案件回放▲▲▲
制假售假被惩处
去年9月23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人民法院以曹某某、黄某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黄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执行,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判处黄某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执行,并处罚金人民币六万元。
案发前,曹某某通过中间商贺某,从黄某某处订购大量灌装低价的“品牌”白酒,并在海西州茫崖市的烟酒超市对外销售,销售金额累计5万余元。茫崖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侦查后,从曹某某处查获“品牌”白酒共计528瓶,经专业鉴定,均为假冒产品,而被告人黄某某销售假酒的金额累计达到10万余元。
案情分析▲▲▲
侵权违法难逃追责
本案中,生产商黄某某在出租屋贴牌、灌装生产,中间商贺某通过物流从多地发货并赚取差价,下游商曹某某通过自己的商店对外销售获利,形成集“产、供、销”一体的黑色产业链。黄某某等人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核心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将消费者置于食品安全风险之中,触碰了法律红线。
公安机关对黄某某等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充分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也向社会传递出坚决打击侵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有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警支招▲▲▲
明辨真伪 维权有道
昂欠(青海省茫崖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手段多样,令人防不胜防,真假难辨。在此提醒广大商家与消费者:卖家应秉持诚信经营理念,严格把控商品采购渠道,确保所售商品均为正品,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买家在选购产品时,务必选择官方授权渠道,仔细甄别产品质量。若不慎购买到假货,广大消费者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索赔,减少损失,切勿因疏忽或怕麻烦而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中国警察网记者黄钧钧、通讯员胡林林)
“知名”碳刷何以半价销售
案件回放▲▲▲
入企走访发现制假售假线索
今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蓝鲸”护企工作站驻站民警在辖区某知名品牌碳刷公司走访时获得线索,某电商平台多个店铺低价大量销售该公司品牌碳刷。后经专业机构鉴定,网上销售的这些产品均为假冒产品。
松江分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迅速展开研判、循线深挖,在锁定犯罪团伙的销售及制假窝点后,展开收网行动。2月27日至4月3日,警方先后在本市及外省市打掉以沈某为首的制售假冒品牌碳刷、以盛某为首的制售假冒包材以及以朱某为首的销售假冒品牌碳刷等3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查获假冒品牌碳刷4万余件、假冒品牌包材6万余件,涉案金额300余万元。
案情分析▲▲▲
利欲熏心加价销售
碳刷在各种电机和发电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滑动接触件,主要用于电机的换向器或滑环上,起到导出和导入电流的作用。假冒碳刷可能导致电动工具过热、故障甚至引发短路,威胁消费者的安全。
此案中,犯罪嫌疑人沈某在未获得品牌授权的情况下,委托犯罪嫌疑人盛某生产假冒包材,并在外省市以3.5元左右的价格采购散装无标碳刷,自行封包组装,以10元左右的价格通过电商渠道和社交平台冒充品牌碳刷对外销售,非法牟利。犯罪嫌疑人朱某等人从沈某处以4.5元左右的价格采购假冒品牌碳刷,在明知是假冒产品的情况下,仍通过多个电商平台以10元左右的价格加价对外销售。
民警支招▲▲▲
警企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陈颖(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的生命线,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松江公安始终以“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努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对可能涉企的案件线索、苗头线索不放过、不轻视,全力做好安商助企、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也要主动担当、积极参与,与警方建立线索共享、联合研判的协作机制,形成打击侵权合力。同时,作为市场终端的“守门人”,买家切不可贪图便宜购买非官方渠道的商品,要提升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售假情况,应立即保存交易凭证和商品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中国警察网记者吴艺、通讯员张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