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里别克(中)在带队巡逻途中与队员交流。芦胜磊 摄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位于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卡昝河谷,地处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前沿。辖区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6月春天到,8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14年,阿思里别克来到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工作。2015年,他担任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10年来,阿思里别克用双脚丈量卡昝河的边境线,足迹遍布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山丘。他和战友们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00余起,抓获在逃人员8名。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阿思里别克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阿思里别克记得,2015年刚到警务站时,这里只有4间房:一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加餐厅、一间库房,一共80平方米。因为风吹雪,房子被积雪覆盖,阿思里别克和同事用3天时间,把房屋清理干净才搬进来。一到风雪天气,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对驻守在这里的民警辅警、护边员们来说,呼啸的风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刚来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两天,阿思里别克明显感觉到气候不适、水土不服,喉咙干涩、流鼻血,而且边境工作任务重,让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015年3月25日,是个让阿思里别克一直铭记的日子。当天他巡逻到了第一代边境哨所、卡昝河民兵哨所遗址附近,怀着好奇的心情进去参观。当看到当年民兵工作的“地窝子民兵哨所”时,阿思里别克震惊了:不到8平方米的空间,不保暖、不防风,盖着雪、破着洞。从此,阿思里别克无所畏惧,决心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这是阿思里别克工作时对自己的要求。2016年6月,牧民的20余只羊不慎掉进水中,他带领3名护边员跳进冰冷的河水,追赶2公里把羊全部救上岸。2021年1月,牧民的牲畜受到狼群袭击,他不顾个人安危驱赶狼群,保护牧民免受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21年8月,牧民羊圈、帐篷被大风吹毁,他自掏腰包为牧民重建家园。群众孩子生病,他积极帮助找医生;有孕妇临产,他找车送到山下医院;农牧民转场,他和同事帮着护送并照看生产生活物资……阿思里别克的手机里有300余个辖区牧民群众的电话号码,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都愿意来找他帮忙。
阿思里别克将警务站打造成偏远边境的生活服务站,他化身牧民群众的“快递员”。10年来,他累计帮助牧民解决困难3800余件,送医送药400余次,资助受灾牧民6万余元,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0万余元,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阿思里别克的号码排在第一个,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牧民海沙尔说。
10年来,阿思里别克忠诚履职、以站为家,走破了26双作训鞋、作战靴,巡逻里程达12万余公里。由于长期在河谷工作,他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家人和领导得知情况后,都劝他下山工作,他却舍不得离开。
2022年,组织安排阿思里别克担任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周围牧民听说他要调走,纷纷前来警务站道别,45名牧民给阿思里别克送来一封联名道别信,希望他回到派出所后照顾好身体,有时间多回来看望大家。收到信后,阿思里别克泪流满面,思考再三后,向组织递交了继续留在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办公的申请书。他说,身体这点病不算什么,自己放心不下卡昝河的一切,想为守边固边再做一点贡献。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被群山包围,311号界碑屹立于高山之巅。通往界碑的路,让每一位守边民警难忘。民警刘航是阿思里别克的徒弟,他说:“从警务站到界碑直线21公里,要翻过山头、穿过达坂、跨过河,骑马巡边来回得一天。我第一次骑马巡边,还没回来屁股就磨烂了,疼得根本坐不下去。”
巡边路上充满坎坷,可是每当大家看到界碑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每次用红油漆描红界碑时,我都会流泪。看着界碑和身后的祖国,我和战友们信念更加坚定,要用青春和热血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阿思里别克说。